曾傳惠
摘? 要:傳統文化作為中國瑰寶,散落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每一位華夏兒女都應該深刻理解,擔起傳承與發揚的重擔,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貢獻力量,增強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小學生作為人們成長的基礎階段,大家普遍認為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觀念,而語文作為文化的載體,是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文化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蘊藏著深遠的歷史知識,飽含文學藝術與理性思維。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深入挖掘課本中的傳統文化素材,為學生帶來豐富的文化視野,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藝術美,增強文學素養。同時,小學語文教師也需要在教學中突出傳統文化,發揮其積極的教育意義,為學生帶來新穎的學習體驗,滿足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
一、傳統節日,增強了解文化內涵
傳統節日具有延續性,其背后不僅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也會在時間的流逝中產生異變,使其更加符合當下社會的發展。中華傳統節日與親情、友情聯系密切,如中秋節闔家團圓,端午節祭奠屈原等,都是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在講述傳統節日時,應該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小學生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師在教學《北京的春節》時,向學生介紹春節背后的民間故事。首先向學生播放一段動畫視頻: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除夕,便會來村寨吞食牲畜,傷害人類,為此大家會放鞭炮來趕跑他。視頻播放完畢之后,教師再向學生講解春節形成的歷史背景: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寓意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重新開始,萬象更新。關于春節的故事與傳說還有很多,教師只需要滲透一些廣為流傳的內容便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化內涵的了解。最后,教師在通過語言將學生的思維轉移到課本內容中,看看北京的春節盛況。
二、傳統詩詞,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中國古詩詞千千萬萬,都用極簡的字詞描繪了一幅幅悲壯凌然、傷春悲秋、自然風光、忠君報國等圖像,其中不僅蘊含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文學修養,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以古詩詞作為滲透傳統文化的載體,帶領學生分析其中的意向詞與深刻含義,既能夠加強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理解古人所抒發的情感。
例如,教師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首先帶領學生進行全文翻譯,了解詩句大意:作者在異鄉做異客,佳節時期總是格外思念親人,今日又逢重陽節,兄弟們都在登高,佩戴茱萸,發覺少了作者。然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詞語分析,如“茱萸”實際上是一種植物,但是古人賦予了它重要的意義,在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便可以避過災難。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向學生強調中國傳統美德——親情,引導學生相親相愛??傊?,詩詞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十分濃郁,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從而提高學生理解。
三、傳統故事,幫助學生形成價值
小學生對趣味故事總是充滿好奇心,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難發現寓言故事的存在,它們或許是真實的歷史故事,或許是古人流傳下的虛擬故事,但是都在簡單的故事情節中蘊藏著深刻的哲理,給人啟迪,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能夠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教師在講解傳統寓言故事時,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好奇心與興趣,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大家在高漲的情緒下掌握哲理,或以此為鑒。
例如,教師在教學《守株待兔》時,首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看到一只兔子撞暈在樹樁上,你會每天都在樹樁旁,等著兔子再撞上來嗎?”學生紛紛表示:“這是隨機的,可能兔子下次不會撞在這個樹樁上。”用問題來 勾起學生的好奇心,緊接著教師再向學生講故事:“大家的想法,我已經知道了,現在老師要跟大家說一說宋朝有一個人,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是怎樣做的?!碑斨v完這個故事后,教師再將之前學生的問題回答與寓言中的人物進行對比,從而幫助學生掌握不應該養成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懶惰特性,我們應該主動努力,不要對不切實際的事情抱有幻想。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傳統節日,向學生介紹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以透過詩詞教學,引導學生感悟古人的文學素養;可以在傳統故事中,帶給學生深刻的人生哲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傊瑐鹘y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必然有其存在的客觀原因,不僅能夠帶給人們啟迪,也能夠讓學生在前人的經驗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所以希望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把握當下,將傳統文歡傳遞到學生的思想中。
參考文獻:
[1]許群.詩境高遠,文脈流長——小學語文之古詩詞中傳統文化的教學方法探究[J].華夏教師,2020(14):78-79.
[2]張生芳.淺談聚焦傳統文化與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20(1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