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軍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也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對此,探討了基于學生學情實施小學語文教學的積極作用,然后提出基于學生學情創新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措施,希望能夠給廣大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學情;教學創新
近年來,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入推行,使小學語文教學向全新的階段發展。在當前形勢下,要求教學活動關注到學生個體的成長發展,要打破以往“大鍋飯”式的教學,對課堂教學實現精細化構建,能夠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學習情況構建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取得切實的進步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立足學生學情,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展開創新,構建更加精細化、針對性的語文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立足學生學情創新小學語文教學的積極作用
從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講,存在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存在兩極分化的情況。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就是一個班級的學生本身彼此之間就存在個體化的差異,不同學生的水平是不同的。在接受相同教學活動的情況下,那么學生所能吸收掌握的知識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對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可以全部掌握,而有的學生只能掌握一部分,這樣就導致了差異。長時間下來,這種差異就會逐漸拉大,從而導致兩極分化的現象產生。立足學生學情來展開教學,這是目前的一個教育新趨勢。近年來,課程改革在不斷推行,給中小學教育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而以生為本構建起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模式,這可以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積極的作用。
首先,以學生學情為基礎實施教學,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化,尤其是可以消除教學模式和學生學情之間的差異,讓教學活動和學生實踐之間保持對應契合,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其次,以學生學情為基礎展開教學,這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不謀而合,以此為導向來創新小學語文教學,可以推動教學活動對課程改革的落實融入。最后,可以實現學困生的有效轉化,提高班級的整體效率。在傳統大鍋飯模式下,學困生的轉化成為難題,因為在課堂上缺乏有效的時間和空間對學困生展開指導教學。而基于學生學情來創新小學語文教學,就能夠跳出這樣的困境,讓小學語文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在學生學情基礎上創新小學語文教學的可行策略
1.基于層次化教學理念創新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立足學生學情,對教學互動展開創新。而層次化教學理念,就是需要關注的,這種教學理念本身就具備差異化、個性化教學的特點,能夠讓教學活動和學生學情保持契合,這樣可以讓小學語文教學實現創新發展。具體來講,要實現層次化教學,需要先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將學生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層次,分別設計教學活動,這樣就可以讓教學活動和學生保持對應。首先,在劃分學生層次的時候,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來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也就是分為高、中、低三個不同的層次。其次,針對學生劃分出來的不同層次,分別設計不同難度的學習內容,高水平層次的學生設計難一點的學習任務;基礎層次的學生設計簡單一點的學習任務。最后,以設計好的學習任務為載體,分別指導三個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展開學習,并對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展開個性化指導。通過這樣的一個流程,就能促進學生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2.基于學生學情優化教學內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活動要體現出學生學情,那么教師還需要關注到教學內容的優化。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學的開展是以課本教材為載體進行的。對于全班學生而言,雖然水平存在差異,但是教學內容卻是一樣的。同時,對于不同興趣的學生,也采取了相同的教學內容。這樣的一種模式下,就會增大學生的學習差異。所以,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對教學內容予以優化。具體來講,可以借助新媒體以及電子白板這些現代化的工具,從互聯網上引入拓展內容來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充實拓展,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
3.基于學生實際水平優化評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的教學評價,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不能采取統一化的評價模式,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來優化評價,構建起層次化的評價體系,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層次,構建起層次化的評價指標,并且對應設計不同的評價方法。其次,按照不同的方法和指標,對學生分別進行評價,這樣就能準確衡量學生取得的具體學習效果。
在教育形勢不斷發展改革的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學要對教學方法展開創新,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以實際情況為導向,對教學方法、內容以及評價等都予以創新,這樣才能使教學活動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陸海娟.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7):63.
[2]陳春華.關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7(14).
[3]朱德忠,宋德茂.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方法的探析[J].新課程(小學),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