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璋華



摘 要: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是傳播知識的平臺,是學生綜合素養形成的地方。如何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化學素養的內生式發展,是當代化學教學的重要課題。給化學課堂一個“支點”,能夠成功巧妙地規避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文章以初中化學為例,詳細論述了如何瞄準思想“矛盾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化學觀;瞄準經驗的“連接點”,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瞄準實驗“反思點”,深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知;瞄準問題“生長點”,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化學知識。
關鍵詞:初中化學;矛盾點;連接點;反思點;生長點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4-16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7-0103-02
實踐證明,學生在接觸陌生事物時,所表現出來的興趣要高于熟知的事物,這也是學生在起始階段對化學學習表現出濃厚興趣的原因。然而,隨著化學符號、化學方程式等抽象知識的出現,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驟減,甚至出現了“談化色變”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未把握化學的實質,且未形成化學思想觀念。那么,如何才能優化學生的化學學習生態呢?關鍵在于瞄準“支點”,以“支點”引導學生對化學進行思考、探究,進而促使學生加深對化學的理解,逐步形成化學素養。
一、瞄準思想“矛盾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化學觀
初中,是學生接觸化學的初始階段,此時學生如果能夠形成正確的化學觀,必將有利于后續的化學學習。近年來,關于“化學品”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因而許多學生在思想上對化學學習產生了消極態度,認為化學不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際上,化學學習能夠引導學生正確地利用化學物品,進而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環境破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合適的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化學觀。
例如,在講解“身邊的化學”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思想上的“矛盾沖突點”開展一個主題為“化學是否有益”的小型辯論會,讓學生展開討論,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再加以引導,進而促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化學觀。在此次小型辯論會中,持正方觀點“化學對生活有益”的學生認為:化學促進了社會快速發展,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且應用化學技術生成了許多新型藥物,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而持反方觀點“化學對生活無益”的學生則認為:大面積化學產品的生產不僅消耗了大量的生態資源,更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環境破壞,使人們很難深刻體會“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且化工廠的生產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在學生辯論結束后,教師可以瞄準他們的“矛盾點”開始總結,先是肯定了雙方觀點中可取的部分,緊接著針對反方的觀點提出針對性見解:化學本身并沒有錯,對資源的消耗、對環境的破壞甚至對社會造成的危險的源頭是人類本身的行為,如果人類都能夠學好化學、了解化學,便能夠減少資源消耗、杜絕環境破壞,更不會在實際操作中產生危險。通過這次小型辯論會,學生逐步形成了正確的化學觀——如果能夠學好化學、合理地利用化學,便能夠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二、瞄準經驗“連接點”,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經驗便是學生學習化學的活水與源頭。初中化學的學習內容多為學生生活中常常出現的物質,學生經常與這些物質接觸,但幾乎從未以化學的視角去審視這些物質,更不會對這些物質產生化學思考與探究。因此,教師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瞄準教材與學生生活經驗的“連接點”,進而通過形象、直觀的生活現象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講解“空氣的成分”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空氣的主要組成成分,可以以生活中常見的“鐵釘生銹”“高原反應”為線索,引導學生探索鐵釘在空氣中生銹以及高原反應產生的原因。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快就能夠指出,因為高原海拔較高,空氣稀薄,人類處于低壓低氧環境下就會產生各種不適反應,即高原反應。但結合當前的生活經驗,卻無法準確解釋“鐵釘生銹”的原因。教師可以以此為“支點”,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人們產生高原反應的原因是低壓低氧,那空氣為什么不直接叫作氧氣呢?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加以解釋。”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學生深刻地理解了“空氣是一種混合物,除了氧氣,還有植物呼吸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水蒸發形成的水蒸氣等”。緊接著,再引導學生從化學視角去思考“鐵釘生銹”的外在條件,“它是否發生了燃燒、是否進行了加熱?‘鐵釘生銹中的‘銹具體是什么物質”。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學生便能夠準確地使用化學語言進行表述:“鐵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由于空氣中水蒸氣的作用,所以便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了反應,生成了鐵銹。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是一個緩慢氧化的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獲得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應該是一個主動、積極的構建過程。結合學生已有的的生活經驗,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促使學生進行化學思考與探究。不僅如此,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還能夠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動學生化學學習的正向發生。
三、瞄準實驗“反思點”,深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知
化學實驗,是初中化學學習的重要一環,更是提高學生化學認知的重要載體。通過化學實驗,學生能夠展開思考、想象、探究,進而加深對化學知識的認識。但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初中化學實驗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這些不足降低了實驗效果。此時,教師就可以瞄準實驗“反思點”,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反思,進而在促進學生思考的同時提高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
例如,“紅磷測定空氣成分”的相關實驗,該實驗的主要目標是驗證氧氣含量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教師可以先演示傳統的實驗方式(如圖1),先在燃燒匙中點燃紅磷,待紅磷燃燒后,將其伸入集氣瓶中,由于紅磷與空氣中的氧氣燃燒,集氣瓶中的氣壓減小,進而促使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而這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便是空氣中氧氣的體積。而這個實驗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往往由于燃燒匙伸入集氣瓶的速度、導管由于冷卻而產生殘留水、燃燒紅磷所需要的氧氣體積分數等影響,導致實驗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因此,在這個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并以此為“支點”,探究改善實驗的方式。學生在充分思考后,提出了以下幾種改進措施。
措施一:如圖2,將紅磷改成白磷,并將集氣瓶上方進行封口處理。由于白磷燃點較低,可以利用放大鏡,收集太陽光的熱量,促使白磷充分燃燒,進而根據燒杯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來判斷氧氣在空氣中的占比。
措施二:如圖3,與措施一相仿,只是改變了引起白磷燃燒的裝置,采用水浴加熱的方式促使白磷燃燒。白磷的燃點在40度左右,因此,只要大燒杯中水的溫度高于40度,就能夠促使白磷燃燒。但在這一個改進實驗中值得注意的是,放置白磷的集氣瓶不可直接放入沸水中,不然集氣瓶會由于驟熱而發生爆裂。通常情況下,應先采用溫水對其進行淋浴,緊接著向大燒杯中注入熱水。
四、瞄準問題“生長點”,推動學生主動探究化學知識
在初中化學的教學中,除了學生的思想、經驗、實驗等是學生學習的“支點”,問題也是促使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支點”。問題,是化學學習的心臟,是化學教學的重要媒介,更是推動學生進步的動力與引擎。瞄準問題“生長點”,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的探究之中,進而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創造力。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助于學生思考與想象,因此,教師要合理選擇。
例如,在講解“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瞄準問題“生長點”,進而加深學生對化學微觀世界的認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進行概念思考:①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哪些?②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有哪些?③由原子構成的物質有哪些?④由分子構成的物質與由原子構成的物質有什么區別?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很快就能夠明白分子與原子之間的關系,“分子與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且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物質為分子”。在完成概念教學后,教師再以生活化問題為媒介引導學生思考分子的特點,如“桂花飄香的原因是什么”“潮濕的衣服為何可以曬干,在何種條件下,衣服干得更快”。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探究,學生能夠歸納出分子的特點:分子的質量、體積都很小;分子能夠不斷地進行運動;在同等條件下,受熱能夠促使分子的運動速度加快。
將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支點”,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也是提高學生化學成績的重要舉措。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設置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關注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思維容量,以學生的思維特點為出發點,才能通過問題不斷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初中化學的探究之中。
五、結語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同理,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瞄準思想“矛盾點”、經驗“連接點”、實驗“反思點”以及問題“生長點”,從而在優化學生學習生態的同時打造高效的初中化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周 偉.初中化學教學方法探討[J].讀寫算,2018(33):206.
[2]吳招龍.淺談初中化學教學方法[J].魅力中國,2018(45):61.
[3]楊 莉.初中化學教學生活化的體驗方法[J].江西教育,2018(36):24-25.
[4]張學俊.新課改下初中化學教育教學方法探究[J].新智慧,2018(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