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仁忠
摘 要: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落實校本課程的核心素養是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的相關理念完美契合與核心指向。通過分析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價值定位,尋求核心素養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校本課程的共同價值取向,嘗試提出核心素養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校本課程體系構建與完善思路。
關鍵詞:校本課程;核心素養;學業水平考試;構建與完善
2019年6月19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深化課程改革,努力建設體現時代要求,富有生機活力的新課程,卓有成效地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對于許多學校來說,如何解讀新課標、新高考,并將核心素養與高中學業課程相融合是各個學校研究的重點內容。該指導意見為高中教育改革指明了基本的方向,明確了目標定位和課程實施的基本方式,提供了轉變育人方式的具體指導。
一、核心素養概述
1.核心素養的內涵
國內學者通過梳理國外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從核心素養的思想基礎、主要內容、表現方式三個維度來解讀核心素養的內涵。核心素養培育的思想基礎是“人的全面發展”,概括為經過教育后學生未來將會成為怎樣的人;核心素養的內容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核心素養表現方式呈現三個維度,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和文化素養,強調綜合性和實踐性。[1]因此,核心素養是個體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發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基本素養,是學習者進行終身學習的基本條件,更是國民素質的重要保障。
2.核心素養的基本價值取向
新時代教育改革宗旨的根本出發點是落實核心素養,立德樹人,提升國民素養,增強國際競爭力。核心素養內涵的界定顯示出多元化與國際性,各國對其解讀不一,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核心素養擁有其基本的價值取向。
(1)核心素養適應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因此,我們的教育目的必須要以國家的發展為導向,融合時代對于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從信息素養、創新素養、科學素養等方面創建國際性、創新式的核心素養人才培養模式,加快順應時代需要,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好公民。
(2)核心素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實現個體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同時是各國制定核心素養的基本價值取向。對于核心素養的界定與篩選,更多地側重于個體全面發展及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例如學習能力、語言交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合作能力、數學素養、表達能力等[2],這些能力素養是學生的自我發展、實現社會價值及提升個人競爭力的重要表現,對未來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二、核心素養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校本課程體系的價值認同
1.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界定
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等要求[3],標志著我國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是推進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一步。
在性質上,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是對學生高中學習階段的知識獲取程度、能力高低、思想品德素養的一般性測試,不同于選拔性考試。因此,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應當是一種對學生是否達到高中學業標準的認定方式,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學業狀況與能力水平劃分相應的等級。
在科目設置上,目前我國普通高中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其中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同屬于國家性質,包含語言文學、科學、數學、人文社會、藝術、通用技術、體育健康以及實踐課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設置主要由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組成,極少涉及校本課程或者是地方性課程。在這種意義上,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設置存在不全面性。
2.核心素養與校本課程體系的價值認同
核心素養是指個人在未來不確定的社會中走向成功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4]。校本課程的建立應根據各個地區的區域特色與學校特點、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系統教育,并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
(1)校園文化是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養分來源
各個學校都擁有特定的歷史印記,經過歲月的磨礪,校園文化日益沉淀,時代特征愈發明顯,進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校本課程必須將核心素養根植于學校的文化傳統,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和教育資源豐富程度,最大限度地順應學生個性的發展,挖掘學生自身的學習潛力。
(2)校本課程是培養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學科核心素養的藍圖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各個學科領域協同發展的主要趨勢,校本課程的構建可以從人格構成及其發展、學力模型和學校愿景三大研究領域出發,構建核心素養下校本課程體系的基本模式。[5]因此,學校愿景作為核心素養形成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參照標準。在學校這一語境中,學校愿景是一種由校長與教師和學生共同形成,具有引導與激勵教師和學生的未來情境的意向描述,在確定與不穩定的環境中,提出方向性的長程導向,把組織活動聚焦在一個核心焦點的目標狀態上,使得教師和學生有所堅持,持續前進方向,達到鼓舞成員提升職能,激發個人潛能,進而達到組織目標。因此,校本課程是受到領導者與組織者的信念和價值觀、組織宗旨等影響。同時,校本課程還凝聚了教育共同體(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個人愿景,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的一種向往[6]。校長、教師和學生是校本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同時也是校本課程的主體和創造者,他們有權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特定的情境進行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從而真正理解自己的努力對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意義。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1.融會貫通學科核心素養,構建縱向發展式學業水平校本課程體系
通過對核心素養的內涵分析發現,語言素養、數學素養、信息素養、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等是各個國家共同關注的重點。這些素養不會存在于某一學科中,而是融合在各個學科里,突顯不同學科教育的具體要求與價值所在。因此,構建學科核心素養體系,重在揭示某一學科的特性,并根據學科特性尋求核心素養的價值體現,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未來的工作中獲得高效益的成就感與自信力。另外在構建以核心素養為背景的校本課程體系時,密切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個體終身學習為切入點,從各個維度剖析核心素養不同階段的特點,盡可能從學前教育開始,延伸至高中階段學業水平教育,貫穿至學生的職業生涯,打造垂直縱向發展式的校本課程體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將核心素養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特點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融入學科學業水平考試的各個階段中去,有效創新新時代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2.引入多維度評價方式,進一步完善校本課程體系質量評價標準
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評價重在評價學生對于校本課程的學習狀態描述,重視學生的提問,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實施獎懲制度。如設立小組加分制度,對學習認真的小組予以加分表揚,同時評選出班級“優秀小組”,再由優秀小組推薦校本課程“學習之星”,最后由“學習之星”進行校本課程學習成果展示,從各個方面對學生的知情意行進行合理化評判。
對教師核心素養的評價側重于教師對校本課程的教學設計評價,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在設計校本課程計劃時要充分體現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安排應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提高學習校本課程的積極性,重點關注學業水平考試中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方面。每學期實施“隨堂推門聽課”,規范校本課程備課制度,利用公開課進行學科校本課程教學觀摩,進一步強化校本課程的地位。
對校本課程的評價主要在于學校校本課程的設置思路和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學校應重視對校本課程的激勵作用,積極鼓勵教師進行學科校本課程開發。重點開發與學業水平考試相關的特色課程,相應地采用選修課程制度,形成具有品牌效應的校本課程,同時給予校本課程開發教師一定的津貼或補助,為實現校本課程的良性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造力。
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時代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思想層面和實際行動的各個方面做好準備工作。順應時代的召喚,貫徹落實各學科核心素養,學校有責任有義務構建規范、優質和系統的適合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校本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蔡清田.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素養[J].上海教育科研,2015(4):22-23
[2]竇桂梅.聚焦完整人的核心素養:清華附小“1+X課程”亮點[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12):12-13.
[3]劉寶劍.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設計的十個關鍵[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7,22-25.
[4]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4(3).
[5]常珊珊,李家清.課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養體系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5(9):6.
[6]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注:本文系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2019一般課題“基于核心素養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校本課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課題編號:XJK19CJC084)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