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穎
摘 要:近年來,快樂教育的理念在中小學不斷深入,該理念指出教學活動應該充滿趣味,讓學生感到快樂,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也就需要關注到寓教于樂這一重要思想理念,在課堂上構建起趣味化的教學活動。對此,首先分析寓教于樂的內涵價值,然后探討小學語文課程實現趣味化教學的具體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寓教于樂;小學語文;趣味性教學
語文在小學階段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基礎語文知識和素養具有積極作用。不過長時間以來,語文教學活動處于較為單調枯燥的模式當中,導致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高,參與不積極。所以,轉變傳統思想觀念,以寓教于樂思想為導向,打造趣味性語文課堂,這對于語文教學活動的創新發展具有顯著的價值。
一、寓教于樂的內涵價值
寓教于樂,其核心思想是指把教育內容滲透到娛樂活動當中,比如通過看電影、講故事、唱歌曲等娛樂形式,在其中貫徹相關的課程知識,讓學生一邊玩一邊學,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讓學習和玩耍成為一個整體,最大程度保證學習效果。對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來講,寓教于樂的實現,可以在多方面起到作用。第一,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打造趣味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這樣能夠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刺激學生積極參與展開學習,從而最大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第二,有助于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深化新課程改革的落實。新課程改革是近些年指導教學活動的重要思想,其中指出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寓教于樂構建趣味化課堂,可以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參與實踐,這貼合了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理念要求。第三,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不足,師生關系較為淺薄。寓教于樂模式下,教師和學生一同參加課堂活動,在趣味教學活動中深入互動,彼此之間更加熟悉,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寓教于樂視角下小學語文趣味性教學的構建策略
1.借助影視素材構建趣味教學
從小學語文課程內容來講,很多課文內容都有與之相關的影視劇資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借助影視素材來構建趣味教學活動,圍繞影視資源展開語文教學。比如《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主要內容講述了少年雨來智斗日寇的故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構建一個看電影的活動。從電影中節選和課文故事對應的片段,將其通過多媒體在課堂上展示出來,然后組織學生集體觀看電影。在學生觀看電影的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照課本教材,看一看電影和課文在哪些地方保持了一致,哪些地方做出了改編,將這些細節羅列出來。通過電影素材來輔助語文教學,可以在電影的刺激下,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除了通過電影素材輔助教學,還可以借助電視劇、紀錄片等影視資源打造趣味化語文教學,還可以引入音樂,構建起音畫結合的語文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充滿趣味的語文教學課堂。
2.構建課堂表演輔助語文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有一類趣味活動非常適宜,那就是角色表演。因為語文課程中很多課文都具有明確的故事性特征,具有清楚的故事脈絡、突出的人物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課文故事,構建起角色表演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課堂上進行表演,這樣通過表演實踐,就能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認識理解。比如,教學《扁鵲治病》這篇課文的時候,課文內容主要講述了扁鵲為蔡桓公治病過程中的多次對話,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基于課文內容,構建起一個表演活動,提煉出扁鵲、蔡桓公、大臣等不同的人物角色,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讓每個小組自主分配角色,在課堂上對相關的故事情節進行表演。通過角色表演活動,讓課堂充滿趣味,也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結合傳統文化創設趣味活動
傳統文化對語文教學具有積極的作用,而教師在新時期的語文教學中,也需要對傳統文化實現滲透,起到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便可以結合傳統文化,創設趣味活動,讓學生對相關的語文知識形成認識。比如在進行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文體形式引入課堂,構建趣味活動。如可以將對聯這種形式導入課堂,創設“寫對聯”的活動,教師設定一個具體的情境主題,指定一些寫作技巧方法,讓學生嘗試寫作對聯。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實現了認識,也對相關的寫作技巧形成了鍛煉掌握。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構建起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影視素材、構建課堂表演以及結合傳統文化,多樣化創設趣味性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1]韓國霞.寓教于樂,讓小學語文教學更精彩[J].新課程(中旬),2018(7).
[2]張開靜.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寓教于樂的實踐性應用分析[J].中華少年,2019(13):199.
[3]李鳳霞.淺談趣味性教學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運用[J]. 中華少年,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