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圍繞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所進行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而新形勢下,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也已經成為衡量其綜合素質的關鍵指標,因此教師需要提高對培養這部分能力問題的關注度。教師也需要轉變過去所秉持的教學理念,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開展相關細節工作的優化改革。從實際教學經驗出發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對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優化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核心素養導向;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自2014年教育部門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后,它已經成為眼下教育領域最為流行的熱詞。教師需要提高對這類問題的關注度,在教給學生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初步審美能力,從而為實現其全面發展打好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利用好現有的教學資源、組織相應的閱讀實踐活動、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書籍并實現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相互滲透。
一、加強對于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內經濟、社會以及教育行業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方面的變化也為教育改革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加強對于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從而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以時下流行的多媒體技術為例,它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實踐應用有效拓展了語文教學的內涵,為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只要利用好多媒體技術的高效、便捷、及時以及覆蓋面廣等特點,我們便可以為學生在課本講解與課外閱讀之間搭建起聯系的通道,并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這要求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內涵,找到課本與課外閱讀素材間的聯系,之后才能夠借助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資料來豐富學生的感官及情感體驗,讓其從課外閱讀素材中汲取營養,最終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在利用多媒體技術之余,教師還應當將教學改革著眼點放在生活化的語文素材上,為他們營造出生活化的學習場景,引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分析、了解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塑造其情感價值觀。
二、組織豐富多彩的閱讀實踐活動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做好閱讀實踐活動的組織工作,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閱讀時間并鼓勵他們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記錄下來,以內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強化學生的語感、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從學生發展角度分析,這類活動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是一個較好的鍛煉。在完成常規教學工作之余,筆者在教室內開辟了一個閱讀角,讓他們自愿將自己喜歡的書籍放到閱讀角中,與周圍同學進行分享。之后還每周固定拿出一節語文課來組織閱讀分享活動,讓學生談一談最近讀了哪些書、有什么感受。學生的展示方式非常有特點,有的學生會選擇在閱讀分享活動中給周圍同學朗讀一段自己喜歡的作品節選,另外也有學生會通過PPT或是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進行閱讀成果分享。在這樣生動有趣的活動中,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與提高。
三、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書籍,實現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融合滲透
需要強調的是,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其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來為他們推薦合適的閱讀素材,切忌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盲目推薦教學大綱要求的經典閱讀書籍。筆者認為,這一環節的工作需要教師遵循兒童性、經典性以及教育性原則,以此為出發點才能夠幫助學生做好書籍的篩選工作,最終提高其課外閱讀能力。除了常規意義上的課外書籍之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報紙、雜志,這類素材也能夠起到鍛煉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效果,因此應當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以上述工作為基礎,教師還應當進一步實現課內閱讀學習與課外閱讀的融合滲透,幫助學生系統地了解、學習相關文學作品的情感內涵,從而提高其語文綜合素養。例如,在進行《靜夜思》這類古詩的教學時,教師需要向學生拓展《黃鶴樓》《楓橋夜泊》等同類型的思鄉詩歌,以加深學生對于這類作品的理解。再比如,在講解《三顧茅廬》這類古典典故型的課文時,還鼓勵學生去探究課文情節背后的內涵,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課下將故事背景補充完整,之后再從中汲取營養。這種做法避免了被動接受作品主流思想的單一性,更有助于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內涵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總之,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需要重視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要在轉變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強對于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并組織起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之后還需要重視書籍報刊等閱讀素材的選擇,以確保能夠從源頭著手為學生把控好閱讀質量關。
參考文獻:
[1]郭彩羨.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84-85.
[2]翟文梅.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J].黑河教育,2018(11):47-48.
作者簡介:鄭福定(1976—),女,漢族,本科,重慶市巫山縣,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