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是對專業教育適用性較強的人才培養合作方式,是指校方與企業構建合作關系,聯合培養人才。本文探討了中職院校機械類專業以校企合作為背景進行課程核心的相關問題,分析了該專業課程革新的重要性,并重點闡述了課程革新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中職院校;機械專業;校企合作;課程革新
十九大報告要求中職院校優化教育培訓體系,倡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僅是習總書記高瞻遠矚的教育發展戰略性指導意見,也是中職院校提升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必經之路。通過校企合作,將教育資源聚集在學生周圍,構建實踐培養環境,機械專業的應用屬性與此具有高度契合性。
1課程革新的重要性
基于校企合作開展課程改革,在從學生利益出發的同時,也與企業和校方的利益相一致。從學生利益角度而言,校企合作后,學生可得到更多實踐機會,從實踐中檢驗自身專業能力,定位技能或理論缺陷,調整學習方向和學習重點,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自身與目標崗位的適配性,增強職業能力,提高競爭水平,通過實力提升拓寬職業發展道路,還可通過在企業中實踐,了解目標職業,審視該職業與自身發展需求是否一致,調整職業目標,為未來就業做好準備。從校方利益而言,與企業合作后,校方增添了教育助力,擴大了實踐平臺,調整課程缺陷,增強教育課程與職業的緊密度,還可從企業處獲得就業崗位,提升就業率。從企業利益而言,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在實踐中檢驗中職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定位其職業能力中的不足,向校方提供培養意見,幫助校方優化培養方式,使學生具備企業內崗位要求的素質,成為優秀的人才儲備,即基于自身需求“定制”人才。
分析校方和企業對學生的培養預期,目標較為統一,皆為促使學生增強真實職業能力,適應職業需要?;谄髽I要求,校方完善課程設置,提升培養能力,構建培養效果更優越、更具有實效性的課程體系。基于以上原因,在校企合作中革新專業課程,對學生、校方、企業皆有重要意義。
2課程革新策略
2.1課程設置
校企合作的核心特征是從企業中獲得教育支持,并將培養成果反饋于企業,借助企業力量培養機械類人才,最終所培養的人才應用于企業之中。課程設置應基于此要求革新,以科學的課程設置適應人才培養要求,增強培養成效。在課程革新中,可設計層次化課程計劃,完善課程結構,提升設計水平。例如,在機械制造專業中,校方應加強校企溝通,了解機械制造職業實際需求,明確人才培養具體維度指標,分設專業課和基礎文化課,前者強化專業培養,后者保證常識類教育。在專業課中,專業理論與實操能力為課程核心。擬定主要框架后,再進行精細課程規劃,以專業課為例,可分設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綜合實踐、專業提升三個維度,加強實操培養,增強獨立思維能力,從基礎強化到能力拓展雙維度開展專業培養,提升綜合素養。
2.2教學內容
課程框架完善后,還應針對培養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設置應有所側重,主次分明?;A文化課中應適當降低課程難度,適應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中職學生通常文化基礎較低,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較弱,培養重點應為提升專業水平,故而基礎課是作為普及性輔助課程存在,避免舍本逐末?;A文化課還應擴大覆蓋面,允許廣而不精,淺嘗輒止即可,不必追求精深?;A課程中可適當設置心理健康課與職業規劃類課程,培養職業意識,提升文化素養。此外,文化課內容還應注重與學生生活的關聯性,授課時語言應淺顯平實,易于理解。
專業內容方面,應以適應就業為調整原則,針對崗位實際,完善課程內容。機械類課程設置應理論與實踐并行,提高任務驅動實踐課程占比。理論學習目標是為崗位實踐提供理論支持,課程內容應側重實踐結合。可通過校企合作,建設特色課程,融合校本理念,促進企業參與。
2.3實踐核心
校企合作下的課程應區別于傳統課程,應結合課程設置和革新后的課程內容,開展課程實踐。文化課作為基礎課程,機械類教學中,應堅持文化課設置,與專業課共同推進,以保證在加強專業訓練的同時培養綜合素養。綜合實踐類學習應和中心課程交錯推進,力求在實踐中檢驗專業水平,在專業課中學習實踐理論。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應以理論學習為專業基礎,基礎扎實后進行實踐檢驗,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學習水平,理論基礎與實踐課進展順利后,學習拓展課程,提升綜合性專業素養,即應遵循梯度式培養原則,逐層遞進,逐步加強,避免急于求成揠苗助長。在理論課、實踐課與拓展課三個層級中,拓展課應為最末層級為拔高內容。授課也應多元化,靈活調整形式。校企合作的核心優勢為資源共享,通過共同培育人才,溝通行業信息和人才培養信息,共同促進學生成才,完成校企雙方的共同目標。此種培養方式既是互利的合作模式,也可以達到共贏的目的??赏ㄟ^專題講座,以企業中的行業骨干為演講者,宣講行業經歷,激勵學生,也可師徒帶教,輔助學生積累從業經驗。
3結論
綜上所述,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改革中職機械類課程,符合學生的成長需求,符合校方的培養要求,也符合企業對人才的客觀需求。應通過校企合作,基于共同利益,優化課程體系,促進課程改革,增強機械類課程的針對性,目的明確、實效性明顯地培養人才,實現三方獲益。
參考文獻
[1]杜丙科.校企合作下中職機械類專業課程改革[J].科技風,2020(03):75.
[2]方慶美.校企合作下中職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改革[D].貴州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
姚祖榮(1986.04—),男,漢族,籍貫:江蘇吳江,現供職于江蘇省昆山第一中等專業學校,助理講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