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勁鵬
摘 要:美術的教學研究方向和角度是多樣的,本文試著從中小學創作學習的初期階段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如何使用橡皮這一現象來說明美術教學中創作自信及藝術思維的培養。
關鍵詞:美術教育;美術創作;創造性思維;自信心
中圖分類號:J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4-00-02
如何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有節奏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們說要想學習一樣東西首先是要感興趣,所以幫助學生發現他們在美術創作方面有天賦,讓學生能夠在美術創作中得到更多積極正面的反饋,就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作興趣,讓學生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習得美術知識和技能,從而正確對待和把握對美的認識,通過習得的技能和對美的感受進行創作。
一、美術創作中橡皮使用分析
美術學習的初始階段我們大多不能系統理解美術這一學科,也無法運用美術繪畫的方式表達豐富的內心世界,隨著對美術的理解不斷增強,對美術語言形成的線條,形狀,色彩,空間,質感等基本造型也擁有了一定了解,這次我們要討論的就是在美術學習材料中,橡皮的使用,因思維慣性大部分人在未接觸更多種方式至做出的藝術品前,都有可能認為橡皮只擁有擦除功能,而忽視了橡皮的其他利用價值和使用方式。當我們只是用橡皮來擦除時,我們可能也為今后的藝術創作留下了無窮后患。因為橡皮擦去的不僅是第一筆痕跡,而是擦去了一次大膽下筆的勇氣與自信,擦去的是打開思維的窗口,然而橡皮擦除后的畫面未必就能擁有本質上的提高,當我們對橡皮的擦除功能依賴逐漸上升,只用橡皮進行擦除工作時,也必然不會想到橡皮還擁有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更無法整體提高我們的藝術創作水平。[1]
美術教育是引導學生如何使用傳統媒介和新媒介創造更符合當代價值的新作品,鍛煉、發展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作能力的學科。作為美術教師,就需要在加強引導學生對美術工具使用上下功夫,提升學生對藝術的認識,至少要有深度、廣度以及相互關聯度,并激發學生想要進行藝術創作的欲望,通過創作不斷地進行思考,將如何拓展創新工具材料變成一種常態化的習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和審美素養得到提高。
二、怎樣使用橡皮增強學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重要的心理品質,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對自我缺乏信心,也就缺少了成長進步的動力。隨著學生的年齡不斷增長,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在穩步提升,而繪畫技術的提高和心理年齡的成長也有密切關系。學生在學習中的成長和心理的成長是互成因果的。自信心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也間接保證了美術技能方面的成長。
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自信無時無刻不體現在藝術創作上,如果無法使學生相信自己能夠創作優秀的作品,那對學生學習興趣、自信心的打擊很大,對學生而言,再大的興趣也經受不了美術實踐中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每當學生要進行藝術表現時,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表現機會,善于發現學生異于他人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并對學生積極的表達進行充分的肯定,消極的表達進行安撫和疏導,逐漸樹立學生自我表現的信心。[2]
美術教學指導的重要意義在于讓每位同學意識到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并積極地設法排除在表現方式上的種種不適當動機,引導學生更加自信地投入自主表現活動,讓學生明白獨一無二的人畫了一條獨一無二的線,即使條線畫的不是很準確,我們也要引導學生善于將錯就錯,對“錯誤線條”進行合理改造進一步美化作品,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孩子,不要吝嗇鼓勵的話語,這樣才能讓學生呈現出一幅自信滿滿的創作,并通過這些創作影響今后的成長進步。
孩子和成人的身心是有區別的。在繪畫上可以看出,對畫的結果沒有認識,繪畫前從不計劃而是畫一點是一點東拼西湊形成的畫作,中途極其容易放棄,若再運用橡皮反復修改會浪費大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減少孩子創造的可能性。那么減少他們對橡皮的依賴就顯得極為重要,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緩慢形成對整體結構的把控形成大局觀念,保持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使學生更直接主動的展現自己的想法,更富有生命色彩地塑造自己的靈感,從一篇篇充滿生機的畫作中持續不斷的獲得自我激勵。
三、怎樣使用橡皮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美術教育比起其他學科的教育在教學創新上具有更大的優勢,可以通過更多的和視覺有關的事物入手,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有效提升學生主動尋求和發現新的創作材料,并能夠將相同材質的創作材料進行拆分重組賦予材料更多的表現力。這又不得不提到我們熟悉的美術工具橡皮,我們在美術教學中可能對橡皮的使用形式“過于單一”,很難對學生創造力有所提高并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俗話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而橡皮不應該不只有擦除這一種表現形式,它還可以擁有更多的表現形式和用途,刻一刻、畫一畫、擦一擦、拼一拼、擺一擺,這樣才能更多的啟發學生的創作思維,培養他們對美術創作材料的新鮮感,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教師要在更多的藝術創作中盡可能地為學生流出創新的空間,當學生不會自由創作或創作明顯偏離社會整體價值時,更要著重進行示范教育,從自己如何觀察的開始講起到創作作品時和內心的想法變化,將自己內心的想法通過各種各種各樣的創新形式和質樸的語言表達出來,逐步啟發學生從周圍事物中去發現美,慢慢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察自己的內心,從一滴露水,一片樹葉中挖掘藝術創作的素材,運用好奇心持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一成不變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創作材料,轉變成擁有更多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尤其是教育資源落后的地區,教師更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嘗試使用普通的材料去進行不同形式的展現。當一個普普通通的材料通過拆分、重組、相互交融在孩子手中變成一個個精美的手工作品時,那份喜悅可想而知。[3]
讓學生感受材料的特性是美術創作的重要環節,在創作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的特質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在嘗試材質分解重組帶來的新鮮感中感悟藝術,體會發現材料,合理利用材料創作藝術品的喜悅。在美術教學中,學生對使用的操作材料可以是前無古人的,教師要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了解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形成動手動腦的習慣,告訴學生可以借鑒他人的表現原理,不需要完全借鑒他人的表現形態,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自己的大腦去回憶,思考,用自己的雙手去表現事物和身邊的世界。讓學生在游戲中發現問題,可以和老師一起或者獨自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體驗到自我表現的喜悅,以逐步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4]
四、美術教育也能讓我們跳出思維定式
人們一般看事物都有一些習慣的角度和位置,往往喜歡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和思路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運用已有的經驗及知識往往會形成某種固定的思維習慣,思維模式,即思維定式,囚禁對世界的認識。思維定式對美術創作來說是毀天滅地的,要想在美術創作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就必須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式。如果我們選擇更多的角度觀察對象,就能發現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形式,線條,色彩之美或整體和局部的構造之美。這種視點理念上的改變,可以是實際處于某種位置,也可以是一種想象視點,重點是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突破傳統思維習慣和模式。有意識地促使學生全方位,多視角進行思考,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我們要認識到兒童經常畫出一般人不可辨認的東西來,成人卻難以在頭腦中產生這種意象,原因就在于成人太注重物像的具體性、偶然性,因其具有概括性而與具體性相去甚遠。所以,兒童的眼光往往會有眾多的發現和遷移,會由一物想到另一物,成人則因“久駐”客觀物象,難以發生這種發現和遷移。意象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培養和保持學生在自然和生活中對形的認識能力。所以,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當尊重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從學生的視角觀察思考,從而引導學生積極認真的思考,使學生從僵死的思維狀態中解脫出來,促進學生創造意識的發展。
最后我們也要考慮“冷暖”的平衡,即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的動態平衡,契合實際的了解、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既不能埋沒天賦,更不能拔苗助長,要實事求是的從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入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給予潤物無聲的幫助。提供給學生更寬廣能夠自行領悟的自我空間,并指明從本我到自我到超我進步的方向,讓其能夠切身體驗藝術創作的極限樂趣,獲得更多的成就感,使學生在藝術方面的造詣與身心成長互相適應作用,從而達到美術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伊少淳.現代兒童觀和兒童美術教育[J].中國美術,2014(06):18.
[3]周信達.透析基礎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周信達.別讓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轉移到橡皮上——對兒童從概念圖示期到寫實期過渡階段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學研究,2016(03):59-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