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瑞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也隨之發生了變革,教學的主體便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并且教學目的也從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轉移到綜合素質發展這一層面中。要使得新課改理念真正滲透到課堂中,便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完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本文筆者便以高中數學這一學科為切入點,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情境;信息技術;問題
數學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無論對學生思維的發展還是能力的提升都至關重要。但目前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將教學內容以“一言堂”的方式灌輸到學生頭腦中,造成學生的學習變得較為被動。此外,高中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并且難度較大、知識點較多,這便需要教師根據學科特點,為學生構建積極的學習環境,同時,根據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來設計教學活動,這樣便能夠使得教學活動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聯系實際背景,構建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教師在課堂中創設的一種場景。趣味化的教學情境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還能夠給學生更多情感體驗。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實際背景相聯結,并以此為學生構建具體化的教學情境,這樣既能夠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還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新知識的認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理性上升到實踐。
以“等差數列”為例,為了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等差數列的定義,并能夠使他們運用定義來判斷一個數列是否為等差數列,筆者首先聯系本章節內容構建具體化的情境,并提出:“小明覺得自己的英語成績很棒,他目前的單詞量最多達3000,他打算從今天起不再背單詞了,結果不知不覺每天忘記5個單詞,那么從今天起,他的單詞量逐日遞減,依次為3000、2995、2990,那么多少天后3000個單詞全部忘光?”這一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夠培養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能力,進而歸納、總結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可見,通過聯系實際背景構建教學情境,既能夠幫助學生對等差數列產生一個感性認識,還能夠強化學生對等差數列的認知,從而促進他們內化并吸收所學知識。
二、運用信息技術,強化概念理解
高中數學知識較為抽象,并且具有一定的難度,這便使得學生難以內化并吸收數學知識,而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便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多樣的方式呈現出來,與學生的思維相契合,還能夠給學生多種感知的沖擊,強化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此外,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數學知識難以很好地運用板書表達出來,這樣便需要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這一教學輔助工具,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以“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區域”為例,為了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區域,筆者首先積極創造條件,并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其中,考慮到本章節的知識較為抽象,并且作圖較為復雜,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筆者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將二元一次不等式(組)所表示平面區域以及圖形的動態變化情況展示出來,這樣便使得學生觀察更為直觀,并且也將數形結合思想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從而為教學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加深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三、設置課堂問題,塑造思維意識
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方式顯然難以使學生發揮其自身的能動作用,塑造學生的思維意識也無從談起。因此,教師應設置課堂問題,使問題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建立有效聯結,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還能夠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此外,通過課堂問題的有效設置,也能夠使他們聯結新舊知識,進而完善知識體系。
以“等比數列”為例,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等差數列的相關知識,并對特殊數列的定義及性質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研究能力,為了使學生掌握等比數列的概念以及通項公式,筆者首先構建問題情境,并提出:“某轎車的售價約36萬元,年折舊率約為百分之十,那么該車從購買當年算起,每年的價格依次為多少?”在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時,筆者便引導學生將這一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并使他們根據題意構建具體化的數學模型,進而通過觀察、聯想,建立等比數列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為了深化學生對等比數列概念的理解,筆者再次出示問題,即:上述例子的公比為多少?你能舉出一個公比小于0的等比數列嗎?有沒有這樣一個數列,既是等比數列又是等差數列?這樣的幾個問題便再次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探究。隨后,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探究出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進而使他們的數學思維得到發展。
綜上所述,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應充分聯結教學的各個要素,并以此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此外,結合高中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教師應發現所教知識與學生認知所產生的矛盾,從而優化教學過程,為學生的認知與所教知識之間構建橋梁,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永民.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6(21):160-161.
[2]蔣麗艷,劉杰.淺論情境教學對高中數學教學的積極影響[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1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