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祥壯
摘? 要: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學信息傳遞方向由單向轉化為多向,并要求貫穿“以學生為主,教師為導”的教學原則。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并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以此實現創新教學的高效性。本文筆者便以初中化學這一學科為主,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此展開分析。
關鍵詞:初中化學;生活情境;探究問題;實驗操作
初中是學生建立化學思維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關鍵期。因此,做好教學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影響較深,將教學過程定義為教的過程,這便使得學生的學變得較為被動,同時,也使得教學過程呈現出單一化的特點。而在現代教育理念下,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應踐行學生為主的教學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原有認知更新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手法,使教學活動呈現出高效性。
一、構建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其主要內容大部分來自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此外,初中階段的化學知識較為基礎,并且與生活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因此,作為教師而言,需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以此構建生活化情境。這樣既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富有意義,還能夠帶給學生多種認知體驗,從而使他們產生更加積極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
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為例,為了使學生了解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筆者首先展示“溫室效應、汽水”等圖片,這便使得學生認識到在生活中,二氧化碳這種物質具有好、壞兩面性,使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了積極的學習興趣以及好奇心,以此主動參與到“二氧化碳的性質以及用途”的探究活動中。此外,通過觀察和描述現象,使得他們進一步認識到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的學習方法。此外,為了探究二氧化碳對生活與環境的影響,筆者還提出生活化問題,如:目前,二氧化碳氣體的產生與消耗是否平衡?什么原因造成的?這樣使得學生獲得二氧化碳氣體產生與消耗途徑,以此使他們建立一分為二的思想,并強化了他們熱愛地球,保護家園的責任感。
二、設置探究問題,喚醒思維
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發展學生的化學思維是教學目標之一。而思維的出現必然以問題的出現為前提。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設置探究問題,使學生的學變得更加自主,并使他們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能動作用。這樣既能夠使學生建立化學思維,還能夠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感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以此加深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
以“原子的結構”為例,為了使學生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和分子的比較,筆者首先指導學生觀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圖,讓學生初步認識原子。在此基礎上,以上述示意圖為研究對象,并提出問題,即:觀察、討論氧化汞受熱后發生的是什么反應?生成了哪些新物質?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這便喚醒了學生的思維意識,并使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并通過對比分子的特征,歸納出了原子的特征??梢?,通過探究問題的積極設置,不僅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切實感受到新知識的構建過程,還使得他們的學習自主性變得更高,并最終更新了他們的化學認知體系。
三、重視實驗操作,完善認知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學生多種感知覺等認知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展開實驗操作活動。這樣既能夠以實驗為平臺,不斷使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觀念,還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并增加他們的學習活動經驗。進而使他們化學認知結構得到不斷完善。
以“燃燒的條件”為例,為了加深學生對燃燒條件的認識,筆者首先提出探究問題,即:在相同條件下,為什么有的物質燃燒,有的物質不燃燒?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的條件下為什么有時燃燒,有時不燃燒?于是推動了實驗活動的積極開展。隨后,為了探究燃燒的條件,筆者便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他們結合教材內容以及自我認知來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再走進實驗室展開實際操作活動,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得到實驗的結論。通過這一實驗活動,不僅使學生初步掌握了“控制變量法”這一實驗探究方法,還加深了學生對燃燒條件的認識。此外,實驗的全過程主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來展開,這樣既能夠保證學生探究實驗的有效開展,還彰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促進他們的認知結構得到不斷完善。
綜上所述,化學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建立學生的科學思維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實際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便需要不斷完善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手法,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此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重視實驗操作活動的積極開展,并指導學生展開實驗活動。這樣便能夠落實學生為主的教育觀念,同時也能夠發展學生的化學思維,從而使他們的化學認知結構得到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劉洋,張蓮.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考試周刊,2015(99):142-142.
[2]張勇.初中化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3):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