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寶桐 黎海祥 程嘉毫
摘 要:近年來,面對社會發展對高校大學生思想和心理建設的新要求,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內多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中,都將應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作為切入點。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工作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手段,探索團體心理輔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開展的有效性,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與針對性,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團體心理輔導;高校大學生
作為一門涉及眾多其他學科的綜合性學科,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僅包括政治學和教育學,還囊括了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精華內容,既體現意識形態正確引導,亦充滿生活氣息與民眾息息相關?,F今社會正處于快速轉型階段,社會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大,面對全球化的外來文化沖擊與龐大網絡信息誘惑,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新形勢和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影響將更加突出,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著比以往更為復雜的局面和挑戰,針對這種情況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指出,形勢在變、任務在變、工作要求也在變,必須準確識別、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立足以人為本基礎,探索新途徑、新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必然發展趨勢,也是其在高校地位更為提升和凸顯的體現。
面對當前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勢,許多如山東、淄博等地高校的學者通過調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客觀必然性達成了共識,曾指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直作為重要的教育手段,也展現出不同成效,但是教育方法還是以單向灌輸為主,在新時代難以真正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樣的模式雖然有利于思想理論的闡述,但是卻忽略了大學生思想的需求,造成了學生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和認可度都不甚理想,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輔導與咨詢治療的形式,是目前運用較為廣泛的實踐型教育。通常由一名心理輔導師帶領主持,由相似背景或經歷的成員結成團隊,通過系列項目和活動使團體成員之間進行良性的人際互動,達到促進個體自我成長、疏解心理困擾,發展良好的適應的助人過程。團體心理輔導目前在大學生群體中應用最為廣泛,在高校通識型教學中受到師生的歡迎。不僅是有效的心理輔導和治療的方法,也是促進人格發展和預防心理困擾的有效的教育活動。這種以人為本的活動形式,與思政教育的目的一致,從團體心理輔導角度介入思政教育,借鑒心理團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新思維、新方法,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心育和德育相結合可以形成強大合力,雙育合璧使得立德樹人真正見于實踐。
在高校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團體心理輔導作為教育手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討和論證:
一、團體心理輔導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相成。
立德樹人是兩者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其終極目標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育對象都是參與自身塑造的具有獨立人格和主觀能動性的大學生,都是做人的精神領域的工作。雖然教育的側重點有所區別,但兩者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兩者可以互為補充。思想政治教育側重思想層面,心理健康教育側重心理層面,但同時心理層面和思想層面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同屬于意識范疇的東西,都涉及思想和精神領域。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起著導向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思想屬于心理現象的一個高層次組成部分,思想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實際是人的意識運行的過程,即心理的發展過程。兩者的整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與針對性,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團體心理輔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進展
大學階段是個體人格發展、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在這一階段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課題,如大學生活的適應、專業知識的學習、交友戀愛、擇業就職等,而這一心理的關鍵期也伴隨著意識形態的發展。團體心理輔導不僅具有教育功能,更具有治療功能、預防功能和發展功能。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類行為的社會相互作用。團體輔導的治療情境比較接近日常生活與現實狀況,治療學生的情緒困擾與心理偏差行為,學生更容易接受,療效會更好。此外,通過成員間彼此交流,研討可能遇到的各種困惑及其成因,探討可行的解決辦法,可以預防問題的發生或減少問題發生的概率,促進廣大學生良好的發展與心理成熟,而這些身處團體的情感體驗和心理上所受到的觸動是個體心理輔導、課堂教學以及心理健康理論講座中所無法想象的,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或課外教育中無法體驗的。
學生是否喜歡教育、是否接受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教育是否有用。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指向性,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緊跟時代潮流,緊貼學生實際,著力解決實際問題。傳統的思政課堂以教師為主導,師生雙方處于不對等的位置,理論知識灌輸的模式,使師生雙方之間的互動較少,雙向溝通不足,學生的需求與意愿得不到滿足和表達,剝奪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受教育者對現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厭倦,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對學生思想啟發的效果。加上傳統思政教育側重于政治教化方面的作用,忽視學生的人格等心理方面的培養,其結果往往會導致高學歷和低心理素質的矛盾。思想的轉變是認知、情感和意志共同作用的結果,設置良好的教育情境氛圍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參與感,同時還可以引導受教育者內心的積極力量,從而堅定信仰和轉變思想,促使行為的改變,真正實現思想引導和情感催化的統一,使教育的內容深入人心。團體心理輔導模式以人為本,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鼓勵學生主人翁的身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通過參與和體驗,鍛煉學生自覺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識從生活中來,高于生活服務生活的宗旨。團體心理輔導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探索的嘗試,賦予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內涵,不僅可以增強學生課堂參與感,使得曾經“高冷”的思政課堂真正變得接地氣,提升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加深印象與記憶,發揮思政課堂教化作用的同時也可以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正確認識自己和悅納自己,從而提升思政課堂的課堂效果,此外還可以為將心理育人理念貫穿到教學各個環節提供參考,更好做到全過程、全方位高質量育人。
三、針對整體問題,以團體心理輔導形式實現德育與心育并駕齊驅
當下快速發展的社會,多變的社會形勢與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使得社會群體生活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產生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而心理問題也會影響著道德素養水平的下滑。兩者相互相承,互為影響。在德育環節介入心育內容,可以發揮兩者各自優勢,形成合力,推動教育質量的提升。
針對整體的心理狀況和問題,團體心理輔導形式能更有效覆蓋和普及教育對象。如增加集體觀念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強調的內容,但大學生的教學活動不像中小學,通常沒有固定的教室與座位,班級的概念嚴重被弱化,學生總體缺乏集體意識。團體心理輔導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體驗資源和平臺,提供一定的模擬體驗空間。在團體輔導中,學生不僅僅扮演自己的角色,還能在扮演新的角色中與他人進行真實情感的交流和互動,利于將情緒互相理解和分析討論,進一步正確認識、控制和成長自我。同時,讓成員有極大的歸屬感和參與感,同時培養他們的集體價值觀。并且,團體心理輔導的情感感染力非常強,在溝通的過程中,學生在自助的同時還需要幫助他人,相互影響,共同探討應對的策略,這些恰好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結語
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體應用已經有了初步成果,其具體運行模式和應用效果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在今后的高校教育工作中,繼續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為重心,以團體心理輔導形式,從積極心理學作為切入點,以大學生群體為對象、發展任務為主題開展教育活動,將是未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持續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福臣,翟媛媛.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J].淄博師專學報,2013(01):24-26.
[2] 丁燕.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3):65-69.
[3] 武成莉,王淑敏,楊穌.團體心理輔導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探討[J].理論導刊,2010(02):38-40.
[4] 林猤.團體心理輔導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新的啟示[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83-87.
[5] 佘雙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領域[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03):89-93,98.
[6] 金敏.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新余學院學報,2016,21(04):150-153.
基金項目:2018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科研課題——《團體心理輔導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07WXX281);2019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項目——《積極心理取向下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研究-心理劇的視覺》(05019069)。
作者簡介:梁寶桐(1984- ),女,廣西梧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學、管理心理學。
*通信作者:黎海祥(1985- ),男,廣西桂林人,教育學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