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事業一直是國家發展中關注的重點內容,特別是在新時期環境下,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因此這也推動了教育體制的改革。高中教育是學生重要的教育階段,而高中化學是其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部分,由于涉及大量的內容,且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則往往存在學習效果的不足,文章就以高中化學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單元教學為例,對其教學方案實施分析。
關鍵詞:高中教育;化學教學;非金屬及其化合物;單元教學
一、 前言
化學是高中理科教學中的重要學科,其具有顯著的學科特點,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生在化學學科的學習中往往表現出積極性不高、受挫或者興趣不足等情況,為了更加高質高效的化學教學目的,就需要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方案的探索,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這不僅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途徑,同時也是現代化教育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二、 高中化學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單元教學概述
在高中化學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單元教學中,首先,設定教學的目標,對教學目標的設定主要從知識技能方面的掌握、學習過程方法方面的指導以及情感價值方面樹立等實施考慮,促進學生能夠借助硫酸等一些化學物質物理知識對硫酸的用途以及特性等實現掌握;同時在課堂的實踐中,借助實驗演示以及實驗探究等方式對學生學習實施正確的指導,促進對學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持續提升,最終不斷提高課堂的實用性。然后,要對教材以及重難點實施全面分析,為了促進學生對單元內非金屬及其化合物具有整體了解,在本單元先對一些代表性的元素如單質和化合物實施講解。對課程編排的順序上,先把一些廣泛用途的硅和化合物以及典型非金屬的元素氯和其化合物實施分節的編寫,且把和環境與生產密切相關的硫與氮等氧化物、硫酸與硝酸和氨實施合節的編寫,通過突出重點且有分有合的模式,來實現對單元整體性的教學效果。
三、 高中化學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單元教學
(一)教學計劃的制定
在本單元課程中,主要是通過實驗對氯、硫、氮、硅等一些非金屬和其重要的化合物主要的性質實施了解,掌握它們在生產中應用以及對生態的環境造成的影響。此單元知識的價值主要包括對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的反應等知識作用實施鞏固,基于第三章學習,進一步對元素的化合物相關知識以及研究方法實施介紹,對元素族的概念形成和元素性質遞變的規律以及元素的周期表形成進行感性材料的積累,為學生對元素的周期律和元素的周期表相關知識的認識奠定重要的基礎。
在此單元的教學中,主要從三方面出發來實施教學目標的制定,主要包括把握知識內容、指導過程方法和培養情感價值,來促進學生對非金屬和其化合物等物質用途以及特性有效掌握。在知識和技能方面,要幫助學生對自然界內硅的含量、用途和存在的方式進行了解;幫助學生對二氧化硅物理性質了解,對二氧化硅化學性質進行掌握。在過程方法方面,要求采用自主學習對學生化學自學能力實施培養;在活動探究中,對硅和碳以及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等實施對比,對學生歸納能力和比較能力實施培養,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可借助實驗引導學生更加有效學習,促進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和探索能力。在情感價值方面,讓學生對材料發展的過程和未來前景進行了解,讓學生對化學學科和科學地位充分認識,讓學生體會化學存在的實用性和創造性,從而激發學生化學科學學習和探索興趣。
(二)學生學情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生對相關金屬和非金屬與其化合物等知識有所積累和接觸,在第三章的《金屬及其化合物》單元學習中也對元素的化合物相關知識學習方法與規律具有一定的掌握,如通過分類法對鋁、鐵、鈉等單質以及氧化物等知識進行了解,并能夠通過離子反應以及氧化還原的反應實施分析和計算。而學生對知識方法的使用和計算等還存在不準確和不夠熟練等情況,對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等能力還存在不足,這也導致他們學習中存在效率的不足。而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學生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此單元化學知識的量大,化學的方程式比較多,可能導致他們出現知識學習困難的情況。
(三)教學內容的分析
通過本單元能夠對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的反應等知識實施鞏固,基于第三單元基礎上進一步對元素的化合物相關知識以及研究方法實施介紹。在本單元中,選材主要圍繞著幾種元素單質和重要的化合物性質,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無機物對生活以及生產中的運用價值,且使學生了解人類與環境關系。在單元教學內容中,主要包括了氯、硫、氮、硅等一些非金屬的單質在化學方面的性質進行了解,對不同非金屬性單質的性質差異性進行認識;對氯、硫、氮、硅等一些非金屬重要的化合物性質進行了解,并正確區分一些非金屬的化合物存在的相似性質和各自特性;對氯、硫、氮、硅等單質以及其非金屬重要的化合物實際用途進行了解,對化學的創造性以及實用性進行體會。
在本單元中和第三單元中《金屬及其化合物》知識體系存在不同。在第三單元主要依據單質、金屬氧化物、金屬氫氧化物、鹽來等實施分類,對重要金屬和其化合物橫向介紹與闡述。但本單元中內容的編排則體現出有縱有橫、有分有合的特點。本單元總共包括4節課程,在前兩節內容的編排中,主要是將某元素當作主線,對其單質和其化合物性質與用途實施講述。在后兩節的內容中,則是依據元素的化合物類型通過對比寫法,將硫和氮元素知識體系和當代環境的關系實現密切聯系,并將硫和氮氧化物進行第三節的編寫,對用途廣泛的硫酸與硝酸和氮的氫化物進行第四節的編寫,這樣就對現階段大家關注的環保問題提出了實現,也對重點知識實現凸顯,促進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效融合。
(四)單元教學實踐
按照課程的標準以及教學建議,對本單元的教學可以進行多個課時的劃分,在每一個課時通過新課導入、教學活動實施、實踐探究活動、教學鞏固等完成教學。主要的教學思路是通過生活的實例進行概念的建立,通過實驗的探究對理論知識深入認識,促進學生對單元內知識系統性和全面性的了解與掌握,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能力實施培養,從而提高他們的化學綜合素養。
首先,實施新課的導入。借助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氯、硫、氮、硅等一些非金屬的單質在化學方面的性質進行了解,對不同非金屬性單質的性質差異性進行認識,可以將不同單質通過顏色、狀態、成分和性質等實施對比,來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梳理和掌握。此課時中主要是針對單元內基本知識概念進行教學,來讓學生對單元知識具有一個整體和基礎性的把握,為后續的教學活動開展奠定基礎。
其次,實施新課的教學。在對非金屬及其化合物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非金屬的化合物特點,對其劃分成氫化物、氧化物和含氧酸等實施分類講解,把每部分內容實施細化,使學生最終建立出系統性知識結構體系。如在對“氮的氧化物”相關知識講解中,可以先向學生對氮的氧化物相關概念介紹,對其主要分為一氧化氮以及二氧化氮等種類;后對學生講述氨氣相關知識,使學生對氨氣物理性質以及化學性質掌握;再對硝酸進行介紹,使學生對硝酸物理形式以及化學性質掌握;后再對相關知識結構實施整體梳理。
再次,實施實踐探究的教學。讓學生動手實驗操作,為了對硫酸脫水性實施驗證,借助實驗來對其性質實施直觀解釋,在濃硫酸中加入蔗糖,則蔗糖的體積會出現膨脹,且表面也呈現出黑色并存在刺激性的氣味,通過對實驗的原理實施分析,就能夠對其性質得到科學的解釋,促進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對強氧化性可以借助某些金屬和濃硫酸實驗實施驗證,加熱后使金屬銅表面的顏色發生變化,且溶液顏色也出現變化,并對實驗原理實施分析。通過第二課時有效促進學生第一課時內知識的拓展和運用,幫助學生對相應化合物化學本質進行了探究,使學生將書本知識實現有效的應用。在本課時的安排中,要注重學生的實驗體驗、合作小組的交流,通過多樣化的形式,促進學生能夠自主進行實驗、相互的討論和積極地思考,從而實現對問題的發現、思考和解決。
最后,實施教學鞏固教學。在鞏固教學期間,主要包括當堂檢測、課堂小結和作業布置等環節。在當堂檢測中,可以把知識點通過選擇題形式實施展示,來讓學生隨堂來搶答,且說出相應選項和原因,以此來幫助學生對知識點印象的加深,這能夠對基礎較為薄弱學生具有促進作用;還可以通過小組搶答方式對班級氛圍實施活躍,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和掌握。在課堂的小結中,可以對與相關知識點再次實施講解,引導學生對知識點回顧和講述,如化合物的書寫、材質、原理和用途等,對需要特別注意的點再次實施提示,促進學生的掌握。在作業的布置中,主要是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練習冊內容,并設置一些拓展性的問題和任務,來讓學生實施探究。
(五)單元教學的反思
在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對課程標準內必修以及選修內容的要求認真實施鉆研和比較,通過對課程的準確性分析,根據學科內在的邏輯以及學生發展實際的需求,對教學內容的體系實施統籌重組以及整合優化,保證課堂教學的內容具有良好的深度和廣度。本單元的教學中,十分注重教學知識連續性以及整體性,從學生的已學知識和經驗出發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銜接的問題,教學過程控制有序性還有待加強,因此,這就需要嚴格把握好課標的要求,做好對教材的合理使用,通過單元教學來對知識結構實現全面整合,對教學活動細節實施研究,確保教學活動能夠有序和高效地開展。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具有著顯著的學科特點,通過對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單元教學實施探析,來為其單元教學提供了參考,為了更好實現單元教學效果,還需要對其教學方案實施不斷的探索和改進,進一步研究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單元教學策略,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效果,如此對提高中學化學整體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戚鵬.基于中學化學理論性知識的教學策略探析[J].中華少年,2018(8):67.
[2]郭為,盧偉.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化學事實性知識內涵深究及教學建議:以“鈉及其化合物”為例[J].化學教學,2019(8):36.
[3]梁弘文,謝桂芳,張賢金.《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特點及教學啟示[J].化學教學,2018(6):32-37.
[4]吳愛琴.關于高中化學有效教學方法分析論述[J].新課程,2018(12):163.
[5]成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單元過關教學法初探[J].中文信息,2016(1):185.
[6]顏成.高中化學“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教學實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6).
作者簡介:
王海燕,廣東省珠海市,廣東省珠海市北京師范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