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艷美
摘? ?要: 現代“工匠”精神的內涵是敬業、樂業、精業、勤業。培養“工匠”精神需要尋求一條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個人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融入路徑,達到高職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目的,實現“工匠”大國、“工匠”強國的宏偉目標。
關鍵詞: “工匠”精神? ?融入路徑? ?高職教育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改革的春天里,高職教育取得了飛速發展,在強調技藝傳承的同時,為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應用型人才,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然而,我們回過來反思,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在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同時,社會人文精神傳承方面似乎失去了更多。2016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立刻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當前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文化氛圍中,高職教育應當有所作為。這是在大力提倡發展高職教育,弘揚“工匠”精神的同時,完善高職教育、培養社會所需人才不容回避的話題。職業性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特點,技能和技術的培養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職教育在特有的社會環境背景下,更注重技藝的傳承,更確切地說是技術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工匠”精神如何融入高職教育中,必須從全新的視角探究路徑,在培養高職學生技術技能的同時,培養真正意義上的“人”,還人一種本來的生活樣式,并具有特點和個性,在成長和成才的發展道路上踐行“工匠”精神。
一、現代“工匠”精神的內涵解讀
我國自古以來不乏優秀的工匠代表,“工匠精神”這四個字早已深深植入中華兒女的靈魂深處。現如今,“中國制造”正不斷向“中國創造”邁進,人力資源大國正朝著人力資源強國的方向轉變。基于此背景,“工匠”精神包含著更多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精神內涵更是在不斷完善和發展。
(一)敬業精神是踐行“工匠”精神的首要之舉
制造優質的產品,不僅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需要敬業愛崗的工作態度。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國家各項事業建設均處于百廢待興、舉步維艱的階段,盡管國家在這一時期面對的困難重重,但涌現出不少如“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催人奮進的感人事跡。在這些事跡中,“敬業”二字始終貫穿其中,時至今日更是踐行“工匠”精神的首要之舉。工匠精神需要這種基于熱愛、忘我的敬業精神。在培育和豐富“工匠”精神內涵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責任感和事業心極其重要。高職學生作為未來國家技術技能人才的儲備力量,在邁出校園走向社會的前期階段中,務必將恪盡職守、踏實肯干的工作態度植根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前,部分學生存在錯誤思想,亟待糾正。國家需要根據時代發展不斷建立健全各項法規政策,能夠針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對違規行為施以應有的懲罰,使敬業者真正轉變為樂業者。
(二)樂業精神是豐盈“工匠”精神的應然之舉
熱情是從業者能夠在工作中不斷積極進取、奮進向上的重要源泉。正所謂“干一行、愛一行”,把每一項工作都作為摯愛的事業完成,獲得的成就感無疑將是豐富的、飽滿的、充滿意義的。盡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每一位從業者的工作歷程不一定一帆風順,有的甚至歷盡艱辛、道路曲折,但是,只要心懷希望、充滿熱情,即使遇到困難和挫折,最終都能迎刃而解,這就是“工匠”精神中必不可少的樂業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情懷、一種執著、一份堅守、一份責任,樂業精神使“工匠”精神的內涵更加豐富,不僅能夠使從業者在工作中體會到樂趣,更能夠極大地發揮自我效能感,使之能夠在工作過程中充分展現主觀能動性,保持對所從事工作的熱情。不僅形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工作習慣,更進一步促進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
(三)精業精神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實然之舉
如果說敬業是精業的基礎的話,那么精業就是敬業的升華。一方面,精業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作態度,強調運用一流的精神狀態,一流的工作標準,一流的工作作風,做出一流的工作成效。某世界500強公司總裁曾經說道:“精益求精制造產品,是我們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當前我國生產出越來越多的工業產品,其過硬的質量毫不遜色于歐美發達制造業強國的同類型產品。中國品牌正以創新驅動的品牌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著力開創出用“中國品牌”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局面。精業是一種精于創新、敢為人先的工作實力,精業的實力是通過堅持不懈、日復一日的努力和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錘煉鍛造出來的。“工匠”精神的培育離不開精業精神的輔助和支撐,工作者只有深入領會精業精神的內涵,凡事都做到最好,時時刻刻以精業的心態完成工作,逐漸把精業變成一種習慣,才能將精業精神貫穿到底。
(四)勤業精神是維護“工匠”精神的必然之舉
踐行“工匠”精神的必備條件之一是實干精神的落實到位,勤業精神是將實干精神發揮到極致的最終體現。一方面,作為愛崗敬業的重要保證,勤業精神體現的是一種優秀的工作態度,從業者只有將勤業牢記于心才能面對工作任務時真正做到勤奮刻苦、心無旁騖。另一方面,勤業作為“工匠”精神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當下絕大部分從業者缺乏的良好品質。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由于勤業精神缺位,重結果而輕過程的負面思想難免會影響人們的思維,導致部分從業者面對工作時常常抱著凡事走捷徑的消極態度。“工匠”精神的實踐需要勤奮精神作基石,作為維護內涵建設的重要手段,如同“釘釘子”“一根筋”的執著態度更是需要融入每一位工作者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階段。
二、高職教育更需要現代“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作為2025制造人才培養的辦學定位指導思想
目前,我國早已邁入制造大國的行列隊伍,并逐步向著制造強國的隊伍邁進。成為制造強國的關鍵在于積極培育能夠彰顯我國特色的“工匠”精神。作為發展制造業強有力的支撐和手段,在“工匠”精神的帶領和指引下,“中國制造”正不斷優化為“精品制造”和“優質制造”的代名詞。“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范疇,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在職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職業院校發展的需要,更是職業院校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1]。“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華麗轉身必不可少的職業精神。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專門技術技藝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不可避免地要將訓練“有開拓創新意識、良好職業操守和培育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工匠精神”確定為辦學指導思想和定位的核心。
(二)高職院校“道技合一”的發展理想需要多元化的“工匠”精神培育
高職教育在實現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培育當代“工匠”精神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也是職業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逃避的現實責任。對于“德藝雙馨”的大國工匠、行家里手的培育,高職院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至今,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分占半邊天,在“量”和“質”雙方面都能得到保障。高等職業教育要真正發揮半邊天的作用,尋求可持續發展,在“工匠”精神思維方式、學習態度、職業操守和職業契約等方面通過多種途徑融入,實現多元化“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職教育將朝著“道技合一”的最高職業教育境界努力,讓中國真正成為“工匠”大國。
三、高職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徑及其相互關系
(一)社會環境路徑
社會要重新審視“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崇尚“工匠”精神,給予工匠應有的社會認可度,為高職院校培養工匠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在社會上形成人人尊敬勞動者、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的良好氛圍。當社會的視角開始關注勞動者、關注“工匠”精神,賦予工匠應有社會尊嚴和社會地位的時候,高職院校的社會關注度即將提高,社會地位相應提高,“工匠”精神將順理成章融入高職教育教學目標中,“工匠”精神的內涵潛移默化地融入高職教育的方方面面。相反,如果社會仍停留在盲目追崇普通高等教育,鄙視勞動,排斥“工匠”精神,那么“工匠”精神將永遠無法融入高職教育中。
(二)學校教育路徑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高技術技能型人才。要真正培養具有現代意義“工匠”精神的人才,除了技術技能的培養外,也離不開人文、倫理、道德及規范等方面的融入與內化。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融入
專一執著是事業成功的基礎,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職院校在確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需要將專一執著追求技藝與淡泊名利有機結合,讓學生真正明白什么是追求中的快樂,什么是快樂的追求,使學生在追求技藝中有所感悟、有所體會。
2.人才培養內容融入
在人才培養內容上,高職院校應將完整的產業鏈知識及相關技藝嵌入其中。一直以來,高職院校都非常注重保持專業與職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協調與同步,但由于部分高職院校過于考慮行業企業的當下需求,以至于在某種程度上忽略學生專業及職業成長的可持續發展。若要從根源解決此問題,則首先需要高職院校獲得完整的產業鏈知識、技術技能,弄清楚各產業節點之間的聯系及各節點企業制造產品的工藝要求、技術技能要求。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熟練掌握研究性學習方法策略,使之養成在實踐中研究,在總結反思中不斷改進的良好學習習慣,進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人才培養手段和方法融入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聘請行業企業中經驗豐富的技術技能人才及民間能工巧匠等進行技術方面的深入指導。作為行業企業的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首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工匠”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他們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染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其次,作為行業企業的名師,他們在指導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自然有一套“看家本領”,正所謂“名師出高徒”,以這樣的方式帶出來的學生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成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學生需要不斷提高能力,扎實根基,學校方面可以依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培育“工匠”精神的方式方法,擴大學生群體的受益面,進一步促進學生發展。
(三)家庭教育路徑
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只有上普通高等學校才算是上了大學,“工匠”在這些家長的眼里就是社會底層勞動人民,更難以接受在高職院校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端正對高職教育的認識,重新認識高職教育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承認高職教育對子女成長、成才有著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作用。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行業成才觀引領家庭教育,讓“工匠”精神從家庭教育走上社會、走進高職院校,形成社會—學校—家庭相互補充的“工匠”精神融入途徑。
(四)高職教育“工匠”精神融入路徑系統構建
高職教育“工匠”精神的融入路徑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相互關聯性。四者相互作用,共同構建了“工匠”精神融入路徑系統,共同作用于高職教育中。高職教育“工匠”精神的融入是一個多維模式,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使各路徑融入完成任務的同時與其他路徑發生互動,達到多重融入的教育效果,更好地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教育全過程。
參考文獻:
[1]葉桉,劉琳.略論紅色文化與職業院校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職教論壇,2015(30).
[2]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4(10).
[3]孔寶根.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J].寧波大學學報,2016(5).
[4]王壽斌.正確認識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外延[J].江蘇教育,2016(05).
[5]章文.基于傳統工匠精神的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15(03).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可持續競爭優勢理論視角下廣西高職專業診改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GXGZJG2017A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