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互聯網大數據這樣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下,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育正在逐漸成為未來創意創新人才必須經歷的教學培養過程,雙創課程體系設計是實現雙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和載體。本文以遼寧傳媒學院為例,深入分析藝術類雙創課程體系的構建模式與構建途徑,為雙創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藝術類 應用型本科 雙創課程 人才培養
一.藝術類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決定了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整體發展方向。藝術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除包含學生應掌握的崗位技能及職業基礎素質以外,還應具備良好的審美意識、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這是區別于其他類別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根本。
(一)目標定位
應用型與學術型相比不是層次的高低,而是類型的不同。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目標的制定,應圍繞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進行。一方面,要加大培育自身的特色,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整體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必須從實際出發,圍繞社會需求,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
我們要深入研究并融入創新創意思維,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晰、準確的梳理出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指導我們開展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設計。
(二)培養規格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共性要求:
1.知識要求:工具性知識、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專業知識、相關學科專業知識。
2.能力要求:是核心要素。包括專業應用能力、關鍵能力。
3.素質要求:基本素質、職業素質。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具體化個性要求,必須明確學院各專業與專業之間人才培養目標、規格的差異性,避免雷同和形式化差異。之所以要明確并重新梳理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并以專業為單位進行細化,是為了更好地以學科專業為單位開展批判性思維與創意性思維培養,使其培養體系實施更為清晰、準確,避免盲目性的組織實施。
二.創新創意思維模式在遼寧傳媒學院已有的培養形式體現
批判性思維和創意性思維雖然還沒有形成鮮明獨立的課程設計體系,但實際上已經在某些考核環節中有這兩種思維的培養過程。為后續課程體系設計提供了必要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創意性思維體現:
1.課堂的小組討論:這是一種教學方法的呈現,現在很多設計課上老師組織學生分組圍繞一個題目展開討論。包括創意構思、設計方案、實施計劃等等,這是創意性思維過程的一個體現。
2.創意創新大賽的有效組織:這是一種提升學生創意思維的活動也是手段,
批判性思維培養:
1.學生期末答辯:學生自己對自己的作品點評,從優、缺點兩個角度進行答辯,這是一種批判性思維的鍛煉。
2.學生課堂作業的自我評價:這也是批判性思維形式的一種體現。
但以上批判性思維、創意性思維產生的環節除了相對思維發生過程來說較晚以外,更確切的說都是基于外在形式或其他途徑提升“雙思維”的一種手段和途徑,我們未來的培養應該由外向內,由抽象化轉向具體化,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從課程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設計、以及獨立“雙思維”課程體系系統完整的設計來重新組織“雙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創作前能夠獨立思考,在產生發生行為前,能夠充分思考和評估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得出正確的結論和判斷,產生有價值、有思想、有意義的作品或行為活動。
三.“雙思維”培養課程體系的設計思路
1.應用型本科定位下的“雙思維”課程差異性
應用型本科院校雖目標定位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但不同性質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雙思維”培養應該突出專業化差異。應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文科類或理科類,而藝術類的“雙思維”培養應該突出以專業為核心,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比如學中文或新聞學文科類專業的學生與藝術設計學科專業的學生,他們的“雙思維”培養是有共性但也肯定是有差異性的。這個共性的“雙思維”模塊應該由通識課來解決,而專業差異性的“雙思維”模塊應該由專業課來解決。在開展設計之前,每個專業應該首先要明確學生應該掌握并具備的思維能力包含哪些,在明確培養目標定位的基礎上,展開課程設計。
2.“雙思維”模塊設計與實施推進思路
(1)基于“雙思維”能力分析的通識課、專業課思維課程模塊設計
“雙思維”模塊課程設計應該分為基礎模塊和專業模塊兩部分。以批判性思維為例,我們首先要對基于專業目標定位基礎上的21種或其他總結分析得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行歸類、模塊化設計,基礎課程模塊設計在學生入學之日起開始,循序漸進,通過獨立的思維訓練課程或調整目前已開設的課程內容,將基礎思維能力模塊設計并貫穿四年學習,讓藝術類學生通過“哲學”“社會學”“歷史”“傳播學”等基礎思維能力課程建立共性的特點,比如積極陽光的學習態度和生活心態、對事物一分為二評論的基礎能力和思辨能力、細致觀察生活的能力、區別事實和觀點、較為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清晰的語言表述能力等等;而專業思維能力課程模塊著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中的獨立分析數據或信息的能力、區分理性的斷言和情感的斷言能力、識別論證的邏輯錯誤等等若干種思維能力。
(2)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單元課程為載體的系統化課程體系設計,加入學生自我評估環節。
“雙思維”能力培養最重要的實施途徑之一就是單元課程,實體課堂!首先需對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職業發展能力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明確得出所需要的“雙思維”能力,然后針對提煉的“雙思維”能力設計對應的課程模塊和實踐形式,并深入分析、研究設計每個單元課程的教學環節、課程內容如何有效組織“雙思維”能力的培養,并建立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雙思維”能力培養的載體和具體要求,“雙思維”能力除了系統的整體課程體系設計以外,可在教學大綱、教案、單元課程設計以及項目教學包中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設計和體現,增加雙思維培養教學內容與環節的設計。 實現任課教師在單元課程授課中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兩個角度加強對“雙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完成作業或項目作品創作后,需要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估,分析與總結,逐步形成分析、總結與評估能力。
(3)豐富多樣化第二課堂形式與內容,使“雙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批判性思維和創意性思維通過課堂的培養、系統性的學習,更需要實踐鍛煉和檢驗的平臺。第二課堂的形式、內容可以多樣化、系統化設計,由原來的形式化轉向內涵式設計,針對“雙思維”能力培養進行專項設計的第二課堂,重點通過不同的活動實踐形式,是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及創意性思維在得到有效鍛煉的同時,還能夠培養鍛煉學生逐漸養成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不斷思考與專研的習慣,為“雙思維”產生提供良好的思維基礎。
(4)“雙思維”課程的師資隊伍組建
“雙思維”課程的教師團隊組建及設計尤為重要。批判性思維課程結合不同的能力模塊、在系統設計課程內容后,應該有具有豐富一線經歷或較高藝術修養、文化內涵水平及較高藝術造詣的“非工匠型”副教授擔任教學。批判性思維課程與創新思維課程都需較為系統的理論課程體系設計與支撐,所以,“雙思維”授課教師首先應接受系統的學習與培訓,在充分了解批判性思維和創意性思維的基礎上展開教學。
(5)“雙思維”課程群工程推進開展的實施步驟
首先,各專業應明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職業發展能力所需要的關鍵能力是什么,并對應分析得出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能力。
其次,組建學院“雙思維”課程建設小組,設立專項課程研討小組,深入分析批判性思維及創意性思維研究理論、提取凝練、研討制定縝密詳細并且符合我院實際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意性思維課程體系構架與實施方案。
第三,組織開展承擔“雙思維”課程教學的培訓,為全面推進“雙思維”能力培養奠定理論基礎。
第四,由點到面,推選示范及精品“雙思維”課程,逐漸推進并擴大全體教師“雙思維”課程的理解和實施。
四.“雙思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框架設計
1.依托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系統的雙思維課程體系。批判性思維與創意性思維課程體系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進行整體、科學合理的設計,以課程為單位,依據思維能力培養要求,融合在不同的課程模塊中,做到有設計、有規劃、有實施、有考核!
2.基于職業發展能力分析的批判性思維課程體系設計。職業發展能力是指學生在入職后的發展潛在能力和職業發展空間,該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職業素養、思維模式、文化內涵等方面。職業發展能力是在原有職業基礎能力上的提升,是在原有技能型人才培養向應用型可持續發展人才的一種突破和提升。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需要系統化的課程設計,批判性思維本質符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實際要求,故可對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行系統分析設計,總結得出對應的課程模塊,融合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
3.基于崗位創新能力的創意性思維課程設計。崗位創新能力主要體現的項目的創意與創造性上,主要包含創新意識、學習與專研能力、新產品開發能力等幾個方面,創新能力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體現,也是影響制約學生就業起點、發展空間的重要因素。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設計理論與思路與批判性思維基本一致,由崗位分析得出所需要的創新思維要素,由要素整理提煉對接能力,然后在支撐的課程中設計相應的內容或教學環節,創新能力、創意性思維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體現。
4.建立學生作業/作品自評報告,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雙思維”能力。雙思維培養的主體是學生,在以往的教育培養中,往往會更多注重灌輸式的教育,重心在如何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與課程的開發,往往忽略了學生本體的學習接受效果。我們要推進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啟發、引導、分析、評估與總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建立批判性思維意識,這就需要具象化的評估形式,因此,我們可在單元課程及項目課程實施結束后,讓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學生自我評估報告書也是對課程整體學習效果的一種客觀評價。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文化產業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G17DB201。
(作者介紹:英皓,遼寧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