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銀
摘 ?要:要想使得學生具備完善的知識體系,必須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落實到位,讓學生由傳統被動式教學逐步轉化到主動性學習,彰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于初中數學而言,其較小學數學來說,有著較強的復雜性和綜合性,需要學生能夠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分析。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文章針對于“初中數學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為話題,展開探析,意在全面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初中數學教學體系優化發展,并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指導;自主性學習
引言
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逐步深入以及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完善,初中教學體系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側重教學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初中數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關鍵時期,也是學生數學學習承上啟下的階段。教師要結合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完善自身教學體系,科學運用適合當前初中生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夠提高對數學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一、運用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
在中學階段,初中數學教學是重要科目之一。為了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則需要教師嚴格遵循創新教育理念,不斷改進以往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讓課堂教學模式具有針對性、合理性,能夠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針對于學生而言,其思維方式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還停滯于萌芽狀態,而數學科目本身就有著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根據數學教材來照本宣科地傳授知識,需要秉持著創新教育理念,積極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來開展教學。以此來使得學生能夠強化對于知識的理解,制定清晰、合理的學習計劃,同時也能夠有效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使得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教學環境下自主學習數學知識。
二、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激發自主性學習
某種意義上而言,數學是生活的載體和外延,生活中到處充斥著數學現象。同時數學知識中也覆蓋大量著生活化場景。將數學教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機結合,既拓寬了數學教學內容,同時也能夠使得學生直觀地、形象地理解數學知識。使得原本抽象化的數學概念和數學公式能夠變的具體化,有效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大大深化了數學教學的意義。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以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意識到數學科目的實用價值,促使其能夠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最終激發其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例如,在開展初中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軸對稱》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生活中涉及到軸對稱的實物。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開展欣紙片折疊等活動,使其能夠對軸對稱圖形的特點予以掌握和認知,并且能夠分析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室。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充分的發散自身思維,聯想到生活中的軸對稱物體。通過其自己動手折疊,能夠大大加深學生知識學習印象,使其感受到生活中對稱物體的形態美,進一步了解軸對稱的實用價值,促使其形成運用數學知識觀察生活的意識和習慣,大大激發其主觀能動性。
三、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升華自主性學習
數學核心素養強調了學生要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遠遠不是為了提升數學學習成績,而是通過掌握這門“學問之基礎”,來為今后更高層次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長遠,積極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鼓勵其積極思考,探尋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此來幫助學生強化數學知識的理解,實現自主性學習的升華。
例如,初中人教版九年級《圓的有關性質》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去探究生活中帶有圓形的物體表面。在此過程中,部分學生會提到井蓋、車輪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思考:“為什么車輪一定要設計成圓形?”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碗底、盆底的圓心,引導學生去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問題。通過此方式,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空間,提高他們應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進一步激發其自主探索意識。
結束語:
總而言之,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是圍繞著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而開展的學習活動,其目的是為了能夠使學生減少對教師的依賴,從而高效、積極地投入于自身的學習活動中。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教學反思,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思維,促使其積極地、主動地、集中地投身于數學課堂教學中,以此為推動初中數學教學體系的完善和優化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文.關于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自主學習模式探究[J].數字化用戶,2013,19(06):96.
[2]楊貴賓.淺談初中數學自主性學習[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08):60.
[3]孟琳.“自主性學習”教學法實踐與反思[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0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