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巖
【摘要】小學低年級孩子的美術學習,既要強調“像”,又要格外重視“不像”。比如,在素材選擇中強調“像”和“不像”,在繪畫實踐中演繹“像”和“不像”,在評價反思中落實“像”和“不像”,以此發展學生的美術想象力,提高孩子們的美術素養、創新素養和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美術?素材選擇?繪畫實踐?評價反思
一、在素材選擇中強調“像”和“不像”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觸摸美術,還不知道如何去畫畫,包括大小布局、顏色選擇和素材選擇都是兩眼摸黑。特別是素材選擇中常常有“無米可炊”之感。此時就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強調什么地方應該“像”,什么地方應該“不像”。教師的強調一定要掌握分寸感——讓孩子們確切地知道應該畫什么,但絕不能拘泥在“像”中而沒有創新、扼殺創新、屏蔽創新。或許僅僅是幾個字的暗示或提醒,豐富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創作出令人驚喜的創新作品。
比如,湘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我的太陽》的教學中,一定要強調太陽的形狀和色彩必須要“像”(圓和紅),但太陽內部的圖案一定要“不像”——可以是“害羞的小姑娘”,可以是“瞌睡的小伙子”,可以是“紅彤彤的向日葵”。同樣的,在《我跟月亮做朋友》的教學中,一定要強調月亮的形狀和色彩一定要和現實中的月亮要“像”(彎彎的和金黃色的),但月亮的表情一定要“不像”,月亮內部的景色一定要“不像”,月亮下的故事一定要不像——誰有誰的精彩。
素材選擇環節,可以讓孩子們充分談論:“我想畫一個月亮公主。”“我想給月牙兒按一個彎彎的鼻子”……當孩子們的討論趨于統一答案時,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拓展范圍和視域:“除了在月亮下跳舞之外,還可以干什么?比如,能不能做游戲……”總之,盡力敞開孩子們的美術多元視野,在“好不好”和“不像”的地方進行素材選擇,才是美術教師的責任和智慧所在。
二、在繪畫實踐中演繹“像”和“不像”
對于低年級孩子而言,教師在孩子們的繪畫過程中不能過度放權,而是時時進行必要的阻之、疏之、撥之、引之,使之朝著正確而多元的創作方向挺進。
比如,湘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奇妙的撕紙》的教學中,老師要求孩子們撕出一個美麗的圖案,在這之前,老師在黑板上畫出了一棵樹的形狀,意即可以在美術本上撕出樹的圖案。結果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很多同學都在撕出了“樹”——可見,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多強啊。于是教師趕緊按下“暫停鍵”:“停停停,怎么都是樹呀?完全可以撕出一個小兔子、一個小飛機、一只蝴蝶、一個飛機……”
更多地方都應該有教師的影子:思維阻礙時、前后銜接時、柳暗花明時等等都給予必要的引領;“像不像”的地方,一定要引領孩子們做到逼真的“像”,十分的“像”,惟妙惟肖的“像”;“好不好、妙不妙”的地方一定要做到“不像”——素材不像、思路不像、筆鋒不像、布局不像、更多的繪畫元素都不像。的確,完全寫真,那是攝影;特別像,那是模仿;永遠不變,那是科學。唯有求變、求新、求奇,才是創意美術的本質,才是值得我們下大功夫邁出建設性步伐的。
三、在評價反思中落實“像”和“不像”
美術作品完稿了,一定要給予孩子們合適的、多元的、正向的評價。因為某些評價一旦落地生根,就會成為孩子們以后繪畫中的“風向標”。以評促畫、以評促改、以評促看,應該成為美術學習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足的地方委婉地指出,“閃閃發光”的優點絕不無視;既要評價畫作中“像不像”的地方,更要評價作品中“好不好”(即“不像”)的地方,以此強化個性繪畫和創意繪畫的意識,引領孩子們在美、個性、詩意的地方收獲精彩。
比如,湘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七彩飛虹》的教學中,面對孩子們創造的形態各異的“飛虹”,教師著重評價了和“飛虹”像的地方:彎彎的飛虹,各種顏色的飛虹,橫跨在半空中的飛虹;教師更著重評價了“不像”的地方:“哇,這個孩子的想象力真奇妙啊,飛虹上居然站著一個小兔子!”“嗯,你的畫面更有創意,飛虹上居然有一群做游戲的小動物。”“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飛虹下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
好的美術要“擦亮屬于自我發現和審美的天眼。”上述評價不正在擦亮孩子們的天眼嗎?不正是拓展自我發現的渠道嗎?不正挖掘孩子們的審美能力嗎?美術教師應該通過正向評價,促使孩子們進行美的發現、美的創作和美的享受。
做實做精做好小學低年級美術中的“像”與“不像”工程意義重大。一方面,能夠為孩子們最基本的繪畫功底打下基礎;另一方面,能夠打開、豐富、激活孩子們的美術思維力、想象力和創新力。這里的“像”意味著美術的基本功得到了扎實的提高,這里的“不像”意味著發現另一個多姿、豐富、個性、創新的美術的乾坤。但愿,美術教師應該引領孩子們步入到這樣的乾坤中漸行漸深。
參考文獻:
[1]錢初熹.與大數據時代同行的美術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