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楊亞樓

【摘要】隨著Web4.0時代的到來,大學生面對海量的信息應當具備思辨能力,能夠質疑批判信息,分析論證信息,綜合生成信息和反思評估信息,然而在線教學易于忽視思辨能力的培養。從“異步在線討論”出發,教師在英教學中運用支架式教學,依據思辨能力的要素為“異步在線討論”全程提供支架,助力“異步在線討論”的高階思維培養,達到深層次對話,讓學生展現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有步驟地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異步在線討論;思辨能力;支架式教學;在線教學
【作者簡介】王慧(1981-),女,安徽懷寧人,浙江萬里學院,講師,文學碩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教學法、生態翻譯學;楊亞樓(1998-),女,寧波工程學院商務英語17級學生。
【基金項目】寧波市“疫情防控與教育教學”專項課題(項目編號:2020YQZX144)。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傳播,信息急速爆炸,人們需要不斷地篩選、分析、求證才能得到最可靠的資訊。但是,面對如此龐大的信息量,我們卻似乎失去了判斷真假的能力。高等教育實現全面網絡化教學,研究網絡學習環境中運用“異步在線討論”培養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培養識別有害、有毒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明辨真偽、是非、良莠、善惡,避免有害有毒信息帶來的不利影響。從長遠角度看,培養具有思辨能力的高等人才符合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Web4.0時代提高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也被譯為批判性思維、審辯式思維或審辯思維,其概念內涵受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影響,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在西方發達國家,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許多教育界人士都認為培養思辨能力將是21 世紀教育和研究的新熱點(阮全友,2012)。西方學界重視思辨傾向的培養,強調創造思辨的文化和氛圍,發展學生的元認知和自主學習力以及培養學生可遷移的思辨能力(Abrami et al., 2015)。國內教育界也注意到了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國內研究者開始日益關注高等教育中的思辨能力研究。
隨著web4.0時代的到來,海量的信息數據產生,出現了一個新詞語——infodemic,即information+epidemic,可直譯為“信息疫情”。這是指面對信息轟炸,人們難辨真假,不知道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辨別真假,因此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和行為反應。為了不迷失在“信息疫情”中,當代大學生除了掌握各自學科領域的知識,尤其是懂得外語的大學生,在面對國外多種信息來源,還應具備思辨能力,即質疑批判信息的能力,分析論證信息的能力、綜合生成信息和反思評估信息的能力,換言之,能夠通過多種可能性的邏輯分析、推理和反思,對海量信息進行甄別。
二、線上教學的思辨能力培養缺失
1. 思辨能力培養的活動缺失。隨著web4.0時代的悄然到來,高校采用了多種網上教學方式進行遠程教育,大量課程也全面轉成線上,然而線上課程更加關注知識點的講解和傳授,缺乏思辨能力的培養。實際上,網上教學更應兼顧思辨能力的培養。
為了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應開展有利于思辨能力提升的思辨活動,創造思辨的文化和氛圍,給學生創造情景,運用思辨能力解決各種問題。實證研究(Halpern, 2014)表明,有明確思辨能力培養的思辨活動是培養思辨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孫有中(2019)提出,思辨教學不能局限于學科知識和課堂教學,應培養學生真正能應用于各種情境、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因此,思辨能力的培養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運用思辨活動來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然而,線上教學在課堂活動全無的情況下,更加缺乏思辨能力培養的活動。
2. 異步在線討論利用不足。“異步在線討論”相對于即時交流,是種延時交流,相對于傳統的課堂討論,可協助學生從多種角度進行協商,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整理思想、查找資料以及分析整合資料,在“異步在線討論”中提問或發聲。
在線課程中,教師通常根據學生進行“異步在線討論”的次數來評定分數,主要希望學生能夠參與即可,并未進行深度引導。這就造成學生不能參與深層對話并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在線討論發帖的比例并不能表明學生進行了批判性思維,對批判性思維的貢獻度很低。因此,異步在線討論作為在線學習中有效的思辨能力培養方式,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應有效利用“異步在線討論”,以提升在線學習的質量。
三、依托異步在線討論的思辨能力提升機制
1. 支架式教學。支架式教學的概念源自維果茨基的輔助學習概念。支架式教學模式是基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自主學習理論。支架式教學就是教師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為幫助學生解決獨自不能解決的問題而提供幫助、支持的過程。支架式教學可通過搭腳手架策略,促進學習的遷移。
總的來說,支架式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該教學法可以用于“異步在線討論”的活動進程,為其提供支架,支撐思辨能力訓練。
2. 思辨能力要素。思辨能力的定義在不斷地演變發展,著名的德爾菲項目提出,思辨能力包括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自我調節(Facione,1990)。Halpern (2014) 把思辨能力描述成是有目的的、理性的、目標導向的思維,強調推理、分析、評價、假設檢驗、問題解決等。盡管國內外不同時期的學者從不同視角闡釋了思辨能力的內涵,思辨能力本質上是通過理性論證和反思得出合理結論或解決方案,通過分析多種證據促進科學決策的過程。
由此可見,雖然思辨能力的定義沒有統一,但是從各類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思辨能力的要素還是相對統一的,主要包括質疑批判的能力、分析論證的能力、綜合生成的能力和反思評估的能力。
2. 依托異步在線討論的思辨能力提升流程。線上教學可以運用異步在線討論,結合支架式教學,以思辨能力要素為基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構建提升思辨能力的培養模式,助力高等教育思辨型人才的培養(見圖1)。
圖1 依托異步在線討論的思辨能力提升流程圖
(1)信息輸入階段。“異步在線討論”的教師信息輸入階段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搭建支架,給出思辨的活動場景,激發學生去質疑批評。由于支架式教學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以學習者為中心,與此同時,思辨能力需要學生自己產生思辨意識,去質疑批評,因此在信息輸入環節,教師應整合教學和網絡資源,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構建支架,創建適合學生思辨能力發展的話題情景,并發布到網上,從而促使學生進入情景,隨時進行在線的質疑批評。
教師在搭建支架時,應圍繞思辨能力這一主題,建立概念框架,讓學生意識到思辨能力是什么,有哪些要素,如何展現思辨能力,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異步在線討論中有意識地運用思辨能力。教師創設的討論情景,能夠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景中,換而言之,教師給出的討論話題有一定的復雜性,需要運用到思辨能力這樣的高階思維。
(2)信息輸出階段。“異步在線討論”的學生信息輸出階段中,學生首先獨立探索、獨立分析所需討論的話題,在自己的分析論證基礎上,再結合師生的線上討論,協作學習,從而綜合生成自己的討論觀點。在信息輸出過程中,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探索,也有師生、生生之間通過“異步在線討論”的方式進行的協作學習。
學生獨立探索和協作學習,教師充當先導參與在線討論,不控制、不主動,可以適當地給予支架,學生不僅可以分析論證同伴的觀點,也可以綜合生成自己的觀點。信息輸出階段的分析論證和綜合生成正是思辨能力的要素,因此,“異步在線討論”的討論環節,學生的發帖,通過同伴支架和教師支架,達到深層次對話,助力高階思維培養,展現學生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
(3)評價階段。支架教學法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效果評價,正好同思辨能力的反思評估要素相對應,可以通過搭建學生自我反思、學生相互評價和教師評價的支架,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學生對自己所發表的討論進行反思,對同伴所發布的討論進行評價,此處的評價可以稍微忽略語法是否準確,在不影響意思表達的基礎上,只要展現出思辨能力要素即可,與此同時,教師的評價也應當傾向于學生討論帖的思辨元素考查。
四、結束語
線上教學易于忽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英語教學更注重語言點的講解和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明確思辨能力培養的思辨活動尤其缺乏。“異步在線討論”作為一種線上教學經常適用的活動形式,其對思辨能力的培養作用也未受到廣大英語教師的關注。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引入支架式教學法,同思辨能力的四大要素——質疑批判、分析論證、綜合生成和反思評估進行對接,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通過“異步在線討論”,以達到深層次對話,展現學生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促進思辨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Abrami P C, Bernard R M,Borkhovski E,et al.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tudents to Think Critically: A Meta-Analysi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5,85(2):275-314.
[2]Facione PA.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M]. Millbra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3]Halpern D F.Thought and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M]. 5th ed.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014.
[4]阮全友.構建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理論框[J].外語界, 2012(1):19-26.
[5]孫有中.思辨英語教學原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06):82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