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靜
【摘要】新的時代背景下,家庭教育應該多一些兒童視角,讓家庭更融洽;多一些故意“示弱”,讓家庭更溫馨;多一些無痕教育,讓家庭更和諧。家長,應該是孩子的貼心人,時時刻刻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輾轉、迂回和螺旋發展;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參與者,共讀、共寫、共玩,一起賞花開花落,一起品人生況味。
【關鍵詞】家庭教育?兒童視角?“示弱”?無痕教育
一、多一些兒童視角,讓家庭更融洽
時下,家長“揠苗助長”的做法還很普遍:學齡前就讓幼兒背會多少唐詩為自豪,五歲就讓孩子考完鋼琴八級,小學一年級就讓孩子們背會N個英語字母……更有一些家長常常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強加過孩子們:必須上名牌大學,必須考上全班第一名,必須做一個外交家……這樣的“加速器”施加到孩子們身上,換來的就是身心的疲憊、興趣的喪失和童年樂趣的減少。基于此,家庭教育應該少一些成人視角下的強迫,而多一些兒童視角下的自我選擇。
比如,孩子喜歡棒球,何不讓他在運動中展現自己的風姿呢?孩子喜歡看書,何不讓她在書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呢?孩子喜歡律動,何不讓她在舞蹈中發出生命拔節的聲音呢?孩子喜歡花鳥蟲魚,何不讓他在與大自然的親近中鍛造一顆開放的心呢……從兒童視角出發,其選擇是溫馨的、自然的、合適的,因而更契合孩子們的天性,當然之后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當然,尊重孩子們自己的選擇,并不意味著任由孩子們沉浸在玩樂享受中而不可自拔。盡管從兒童視角出發,但所有的選擇應該是正向的,正能量的。對此,家長應該扮演多種角色,一個正向的引領者——引領孩子們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做出選擇;一個適度的調整者——當孩子們的選擇向玩樂靠攏時應該堅決地予以調整、予以糾正、予以杜絕;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自己的孩子共讀、共樂、共喜。
二、多一些故意“示弱”,讓家庭更溫馨
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媽媽,替我畫一幅畫。”“爸爸,古詩翻譯我不懂,你幫我呀。”“哥哥,幫幫忙,有一篇心得體會,我寫不出來呀”……不可否認,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捉刀代筆”的現象時有發生。偶有一次或“無傷大雅”,但長期“替干”,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竊以為,面對孩子們學習上的困難或“高峰”,家長應適當示弱,哪怕是自己的長項也要隱藏,讓孩子們自主攻克難題,自主完成學業,成為一個自主、堅強、創新、實干的人。
比如,學校布置的實踐作業,設計一個綠色環保方案,家長可以上網給孩子們提供網址,但切不可完全包辦,關于選題、關于建議、關于相關板塊設計,應該任由孩子自行設計、自主建構、自主潤色、自主修改。又如,學校舉辦書畫大賽,家長哪怕特別擅長,也要讓孩子們自主選材,自主畫畫,自主修改。
實踐一再證明,家長多一些放權,孩子們才有經受風雨的機會;家長多一些示弱,學生才有自主自立的舞臺;家長多一些“拒絕”,孩子們才有茁壯成長的勇氣。當然,家長并非冷酷無情地什么也不干。孩子們咬牙了、堅持了、松懈了,家長應該是那個后背伸手的人,給與孩子們以信心、以安慰、以勇氣。適當地示弱,但適當地給與孩子們恰到好處的幫助,應該成為家庭教育中必須堅守的一個重要的視點,應該成為一門很有意思的藝術,加以研究并參與到孩子們的成長之中。
三、多一些無痕教育,讓家庭更和諧
很多孩子都嫌大人的嘮叨。這是因為嘮叨的本質就是單項灌注,就是直面批評,就是重復啰嗦,而這恰恰是孩子們所反感的。偏偏嘮叨就是很多家庭教育中的常態,很多孩子就在這樣的嘮叨中產生叛逆,扎起反抗的刺。基于此,家長應少一些嘮嘮叨叨,而多一些水一樣的“載歌載舞。”家長應變一變嘮叨的“面孔”——故事類的、情境類的、活動類的、書畫式的……讓家庭教育在“載歌載舞”中發生最好的正效應。
比如,學習慢的孩子,可以給他講講笨鳥先飛的故事;講臟話的孩子,可以給講講“玫瑰留香”的故事;失信的孩子,可以演演“釣魚”的故事;浪費水電的可以看看“世界上最后一滴眼淚”的視頻……可以親子共演一場興致盎然的情景劇,可以共讀一本妙語如珠的故事書,可以置身于一場意蘊十足的電影中,只要能不知不覺滋養孩子,家長何不多一份參與的興致呢?
實踐證明,變一張面孔,孩子們更容易接受,家庭更和諧。家庭教育應該是水,所到之處應該是柔軟的、溫和的、靈活的,而這離不開情境的有效介入。
從兒童視角到故意示弱,再到情境育人,或許不是重建家庭教育人文生態的全部因子,但做到這三點,至少可以凈化家庭教育生態。為此,家長應有高度的警覺和敏感。家長,應該是孩子的貼心人,時時刻刻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輾轉、迂回和螺旋發展;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參與者,共讀、共寫、共玩,一起賞花開花落,一起品人生滋味。而這之后,家長和孩子必將都有不同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易利民.夫妻可以散場,父母不能缺席[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15):1.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19年度家庭教育專項課題《兒童不同成長發展階段家庭教育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9]GHBZX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