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要】初中生英語學習中,思維導圖的高效介入不可或缺,如整體把握,助力于知識的建構;化繁為簡,助力于問題的解決;內化記憶,助力于能力的提高。英語教師應引領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思維導圖,運用思維導圖,升華思維導圖,并在英語的百花園中享受馥郁與芳香。
【關鍵詞】初中英語?思維導圖?整體把握?化繁為簡?內化記憶
一、整體把握,助力于知識的建構
很多知識點看似天馬行空,毫無聯系,但其實在更深處藕斷絲連。初中英語中的很多內容也是如此。如何把這些散亂的、無規則的、分布在各處的知識收攏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無疑,“思維導圖是助力的神器”。你瞧,因為思維導圖,知識間的彼此聯系、知識內在的前因后果、各種因素的隸屬關系等等清晰可見,一目了然。由主干到枝葉,由中心地帶到邊緣擴展,由重要問題到次要問題,由一般到特殊,一切都顯得水落石出。既然如此,英語教師何不高效運用思維導圖,引領學生更快、更高效地建構知識樹呢?
比如,進行食物詞匯的教學時,“fruits”也罷、“vegetables”也罷、抑或是“drinks”也罷,都應該清晰地指向“food”這個核心關鍵,圍繞這個核心,或進行息息相關的擴散,或進行恰到好處的回籠,或進行藕斷絲連的延伸……以此在一個更整體的層面上完成知識樹的建構,強化記憶庫的牢固,何樂而不為呢。
不僅僅是詞匯教學,其他諸如語法教學、英語閱讀理解、作文內容框架的建構,等等,都可以從整體出發,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上運用思維導圖,使之前后有照應、上下有銜接、古今有“橋梁”、里外有合應。在隨時隨地的英語學習中,可以在草稿本上,可以在黑板上,可以在電腦上,時不時運用思維導圖,完成一次意蘊十足的學習過程。而這,需要師生的一點玲瓏心思,一點靜悄悄地堅守,一點不可或缺的敏感。
二、化繁為簡,助力于問題的解決
知識建構需要思維導圖,問題解決更需要思維導圖。英語學習不僅僅是背背、記記、寫寫,更多的時候還需要理解、應用、深化,等等。而這,并非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有諸多回旋、輾轉和遞進,需要更高效的方法去解決。思維導圖正好可以大顯身手。幾筆簡單的圖示,幾個關鍵性指向的箭頭,幾個意蘊十足的連接,一下子化繁為簡,輕松地幫助學生把問題解決。而這需要教師的火眼金睛,更需要學生的火眼金睛。
比如一些初中英語知識點,究竟是“過去時”,還是“現在時”,究竟是并列,還是遞進,究竟是一般,還是特殊,究竟是“主干”,還是“枝丫”,孩子們一時難免眼花繚亂,怎一個“亂”字了得?現在好了,運用思維導圖,一切都顯得那么清晰,猶如浮于水面的“實物”,諸多所謂的“辨不清”現在清晰明了,諸多所謂的難點現在迎刃而解了,許多容易混淆的,現在一清二楚了。
從“亂麻”中醍醐灌頂,可以“尋回學習的趣味”。的確,學生一旦久久得不到解決問題的要領,厭學情緒就會在心底滋生;相反,輕松搞定問題,樂學之勁頭就會促使學生走向學習的深處,發現更美的英語的風景。而這,需要思維導圖的高效介入,需要簡練思維模式的順暢運用。對于攀登在知識臺階上的初中生而言,因為思維導圖而打開的樂學版圖愈寬廣,愈能更快地品嘗到學習的快樂。
三、內化記憶,助力于能力的提高
僅僅老師會用思維導圖是不夠的。教師的得心應手,不代表學生的創新運用。新的課改程視角下,教師由扶到放,學生扔掉“拐杖”,自己能夠熟練地制作思維導圖,才是課改中更迷人更值得一試的境界。英語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先學會手繪,再通過電腦進行“電繪”,使之顯得有序、螺旋上升,逐級提高。
第一,確定關鍵詞。本內容中的核心、本章中的主題、本練習中的關鍵,或者英語閱讀中的中心、英語寫作中的題眼、上下銜接的那個重點……以此確定“主干”,以此成為一個綱領性的、整體性的、合攏性的關鍵因子。
第二,添加分支。從哪幾個方面開始分支?分支愈多愈好,還是恰到好處?確定主干和分支的時候是否厘清了知識點的外延、范圍和彼此之間的交叉和重復?如果碰到交叉和重復,該如何處理?能否找到更為簡練的方法與模式?
第三,凸顯主體。主干部分要不要通過加粗或涂色的方式凸顯出來?究竟是用具有發散功能的氣泡圖、還是選用能一眼看出對比和重疊的維恩圖、抑或是表示整體與部分的樹狀圖?面對思維導圖,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將之形象、簡練地表達出來?
眾多環節都是“巨大”的問題,都需要反復訓練,長期堅守,才有可能內化為孩子們的思維習慣和記憶本能。對此,教師應該是多種角色的糅合者:一個整體理念的滲透者——引領初中生從整體上把握思維導圖;一個化繁為簡的倡導者——引領學生與繁復紛雜中厘清知識的內在脈絡;一個扔掉拐杖的放權者——引領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思維導圖,運用思維導圖,升華思維導圖,并在英語的百花園中享受馥郁與芳香。
參考文獻:
[1]吳菲.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2019,(5):13.
[2]陳智峰.追求教學之“趣”[J].教師月刊,2017,(4)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