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要求教學過程不能局限于教師的傳授與學生的接收,更多地要求教師以雙向互動的模式來完成課堂教學。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討論,可以有效提升課堂的活躍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也在此基礎上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更好地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及成果,教師可以運用“PDCA”循環模式的學習方案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PDCA”循環模式;小組合作;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48-0028-02
引 言
新課程理念倡導的學習方式有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有效運用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充分展現個人特點,促進個人與集體同步發展。“PDCA”循環模式的應用,能夠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有助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充分了解學習內容,自主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并予以解決?;凇癙DCA”的小組合作教學,還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分析問題能力,通過更加合理化的教學方案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善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優化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小組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的定義
小組合作學習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與討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團隊的整體表現與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均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考量內容,但最終的考核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小組合作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團隊共同達成學習目標,這種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綜合素質的提高[1]。但是,這一學習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存在注重形式、效率低下的問題,本課題主要是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小組合作學習實施過程中的不足進行彌補。
2.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及實踐
小組合作學習是順應教育發展趨勢的一種創新性舉措。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學校的教育模式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當前的學校教育倡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滿足學生整體與個體同步發展的需求,這就意味著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需要進行創新和變革,以適應新的教育理念。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將課堂學習與學生分組討論、實踐充分結合起來,有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更適合當前的課堂教學要求,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小組合作教學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提高。
要想讓小組合作學習獲得更好的效果,學生需要發揮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主觀能動性,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了解學習內容并進行深入探索。教師在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的時候,如果學生未經過獨立思考,就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感到陌生或直接等待教師提供答案,也就無法深入理解知識的內涵。沒有獨立學習作基礎的討論猶如空中樓閣,沒有經過獨立思考而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其主體意識,展示其個性特點,同時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教學模式,以便制訂更加合理的教學方案,進而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3.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已被廣泛運用到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成為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使組內成員進行交流與討論,能夠發揮團隊合作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使學生在合作中完成相應的學習目標。然而,在此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第一,在小組合作中,因為學生對合作學習認識不足、學生個體有差異,導致小組成員的學習進度與成果存在差距;第二,如果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缺少教師的監督和引導,就容易導致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習效率低下,學習進展緩慢;第三,當前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容易出現形式化的問題,即學生完全聽從教師的指揮,缺乏自主意識,完成課堂學習任務過程中,并沒有真正體現他們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地位,造成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無法實現預期的學習效果;第四,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后,各組在進行交流或匯報展示時準備工作不完善,導致匯報結果與學習成果不理想。
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或缺,教師需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縮小個體化差異,將學習成果展示的效果提升至最優。因此,尋找合適的方式優化小組學習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成了教師需要考慮與探究的問題。
二、“PDCA”循環
1.“PDCA”的定義
“PDCA”循環又稱戴明環。“PDCA”循環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基礎和方法依據。“PDCA”循環的含義是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在質量管理活動中,要求對各項工作做出計劃、計劃實施、檢查實施效果,然后將成功的納入標準,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環去解決。
2.“PDCA”的優點
“PDCA”循環是一種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將過程與結果循環進行,深化工作過程,細分探究成果。這一工作方法是螺旋上升、不斷進步的,不是一味追求簡單的表面結果,而是挖掘更深層次的結果。這種方式充分運用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可以從多角度、深層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完善學生的學習成果,是順應新課程改革要求且進一步提高小組合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三、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PDCA”的運用
1.P(Plan)計劃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明確“5W1H”是深入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與現有問題地制訂教學計劃與方案。
首先,教師應當明確小組合作學習并不適用于所有教學內容,也并非需要一堂課自始至終使用小組合作學習。在制訂教學計劃與方案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小組合作學習的合理性與可實施性。
其次,在制訂小組合作學習計劃與方案的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將課外時間納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范疇。例如,課前的預習、課后的復習及課外的實踐過程,均可以將小組合作學習融入其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素質拓展與訓練的要求,把握適當的時機,開展小組合學習。
再次,教師要通過設計教學方案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并根據教學設計的要求,確定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節點及成果。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明確各節點的完成時間,確定各項目的負責人,可以幫助學生認清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定位,使其高效完成自己的任務,進而提高團體合作效率。
最后,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序地開展,各學習小組應當選出一名成員作為組長。組長的職責是按照學習計劃督促與協助小組成員完成相關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可以鍛煉組長的組織與協調能力,又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團隊意識,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2.D(Do)執行
“PDCA”循環實施的第二個步驟是按照計劃去執行。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適應性及反饋,將其記錄下來,以備后期參考。
為了確保小組合作學習高效開展,避免使其流于形式,教師應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與實施方式。
如果教學內容中涉及的新知識較多,或涵蓋較多需要思考的問題的情況,就適合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或者通過小組討論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在面對需要思考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讓他們在學習小組中討論交流,以達到詳細分析與解答的效果。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可以互相啟發、多角度思考,這能充分體現他們的集體智慧,而且將具有爭論性的問題放到學習小組中進行討論,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因為,如果教師直接公布具有爭論性問題的答案,學生只是單純地接收,不會深入思考;而如果將問題放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學生會深入探討問題,解決爭論點,最終形成帶有學生主觀意識的結論,他們對問題的分析和理解會更深入、更全面。
3.C(Check)檢查
在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應當及時對學習過程及結果進行檢查、記錄。這個檢查的過程是對小組合作學習計劃中各時間節點、重點知識的確認。
在檢查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計劃過程中的“控制點”“管理點”收集相關信息,確定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或是否符合要求。教師通過檢查,可以發現在項目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可能出現的問題。
4.A(Action)處理
在“PDCA”循環中,處理的過程既是結束又是開始。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需要教師進行深入思考及探究,制訂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并加以實施。在處理過程中,認可或否定都是小組合作教學的寶貴經驗,應當妥善記錄。對于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成功經驗,教師應當進行整理并制訂相關的標準化措施,以便在以后的小組合作教學中進行推廣;對于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也應當予以總結,并仔細分析其中的原因,以免日后再有類似情況發生。
此外,在一個“PDCA”過程結束后,未完全解決的問題需要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進行新一輪分析與處理,使問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得到解決。
結? ?語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凇癙DCA”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讓教學目標更明確、計劃更詳盡,而且教師在檢查與處理的過程中,能夠發現更合理、更適合當代教學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進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倪紹明.基于小組合作的初中語文經典誦讀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06):42-43.
作者簡介:李晨(1991.11—),男,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