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必要任務和首要任務。事實證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對培養和提升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立足當前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數學認知規律,從讓學生敢問、會問、辯問這三“問”著手,來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進而使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46-0039-02
引 言
巴爾扎克曾說:“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問”究竟從哪里來呢?它來自“疑”。清朝學者陳憲章認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對于學習者而言,他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多疑、善疑、質疑、探疑,才能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才能使自己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有利于深挖他們的數學潛能,有助于促進他們數學核心素養的逐步發展。然而,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單純地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和技能,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培養往往被忽視和遺忘,導致他們的數學思維得不到良好發展,又何談培養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呢?對此,教師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并落實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用心營造自由的氛圍,鼓勵學生敢于提出數學問題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源于人的實踐,始于人的“問題”。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和技能,還要讓學生知曉所學的數學知識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1.關注學生的數學預習,讓學生有疑就問
小學數學教材是眾多的數學教育專家和學者的智慧結晶,數學教材中的知識具有較強的思想性、高度的嚴謹性和嚴密的科學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以教材為基礎,緊緊扣住每一節的教學內容,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每個細節,重視對他們的學法指導,培養他們的數學問題意識[1]。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圓柱體的表面積”這一內容時,筆者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把他們不懂的、無法理解的、有困惑的地方標注出來,并在課堂上鼓勵他們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問:“圓柱體的表面積包括幾個部分?它的表面積和長方體的表面積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有什么聯系呢?”有的學生提問:“究竟該怎么求圓柱體的表面積呢?”……在學生學會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后,筆者讓他們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深入的探索,如讓學生結合實際情況,計算煙囪、金魚缸、汽油桶等的表面積,并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計算方法,與同學們分享。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逐步形成,還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2.開放數學學習時空,讓學生有疑想問
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表明:數學課堂越靈活、越自主、越開放,學生的數學學習就越輕松,數學思維就越發散。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更加強烈,他們的問題意識也會得到培養,進而促進其數學學習能力的持續提高。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圓的周長”這一內容時,筆者為了給學生營造良好、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他們自主探究計算圓的周長的方法。學生在筆者的鼓勵和引導下能夠結合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來推導圓的周長。隨著探究活動的不斷深入,有些學生提出問題:“長方形、正方形的線段都是直的,而圓是彎曲的線,它的周長應該怎么計算呢?”也有學生提出問題:“長方形的周長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關系,那么,圓的周長是不是與它的半徑或者直徑有關系呢?”學生們提出的問題雖然沒有章法可言,但這是他們積極思考、認真探究的結果,也是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覺悟”。所以,在平時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提問,引導他們主動開展數學猜想、驗證等活動,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問題意識。
二、積極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會問數學問題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第一目標是“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真正發生”。要達成這一目標,學生單純地敢想、敢問是不夠的,教師必須抓住時機,給學生搭建合適的“腳手架”,幫助他們打開“問”之門,讓他們會問數學問題。
1.抓住恰當的時機,激勵學生多提問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科學、及時的引導是保障學生學習質量的前提條件,也是促進學生產生更多疑問的基礎,能使學生積極探究數學問題、思考數學問題,進而提高學習效率[2]。
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計算“+”,學生無從下手。為了使學生對此展開深入、積極的思考,筆者提問:“、的分母相同嗎?它們能不能直接相加呢?為什么?如何才能使這兩個分數直接相加呢?怎樣才能使它們的分母變成一樣的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就對學生理解“+”需要通分搭建了堅實的“腳手架”,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又有利于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
2.啟發學生探究,激勵學生善于提問
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會遇到多種多樣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同時給學生提供認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進行層層深入的研究,進行數學實踐與學習反思,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問題意識[3]。
例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圓的周長”時,筆者首先讓學生猜測圓的周長與哪些因素有關,在學生說出“圓的周長可能與它的半徑或者直徑有關”后。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為什么要用圓的周長除以直徑?這種計算結果有誤差嗎?為什么要多次進行測量?如何才能減少誤差呢?……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提出合理的探究性問題,能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逐步靠近問題的核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再給予學生恰當的點撥,就能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和學習效率。
三、立足小學數學知識本質,引導學生辯問數學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不是讓學生任意提問,而是要求學生抓住知識的本質進行辯問,進而提高其數學學習能力。
1.關注數學知識的本質,問在“點”上
能緊扣知識的本質來提問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實現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想辦法引導學生將思維聚焦到數學知識本質上,使學生的提問更有針對性。
例如,在教學有關“復式統計圖”的相關內容時,教師應以教材中的情境圖為依據進行提問,從單式的統計圖逐步向復式的統計圖過渡,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仔細比較,大膽猜想和驗證,同時激勵他們提出對應的數學問題。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為什么要制作復式的統計圖呢?它與單式統計圖進行比較,有什么優勢呢?怎么才能制作好復式統計圖呢?在制作復式統計圖的過程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注意?”學生提出的問題都與所學內容緊密聯系,如果能把這些問題處理好,學生自然會深刻理解和掌握復式統計圖的知識。
2.重視學生的數學實踐,以問促“用”
實踐出真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和經驗出發,引導他們從現實問題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模型,同時學會利用數學模型,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促進劑”[4]。
例如,在解決“如何利用20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面積最大的養雞場”這一問題時,筆者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如何才能保證圍成的養雞場的面積最大。有的學生說圍成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說圍成一個正方形,學生的認知產生了沖突,于是,筆者把學生有序帶到了籃球場。借助學校的一面圍墻量出20米長,讓學生對自己的設想進行實踐、操作、計算,并比較哪一種形狀的養雞場的面積最大。最后學生算出圓的面積最大。學生在親歷了數學實踐后得出:如果周長一定,所有的平面圖形中,圓的面積最大。數學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還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拓展,鼓勵和激發學生提出更多的、更現實的數學問題。學生在筆者啟發和指引下又提出了一些問題: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運用?自行車的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就這樣,堅持訓練,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得到了不斷提高。
結 語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必須注意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給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吳朋秋.關于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08):19.
吳成培.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的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5(09):18.
汪偉.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的實踐探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04):55-58.
許文新.芻議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學周刊,2019(23):30.
作者簡介:顧曉筱(1991.3—),女,江蘇鹽城人,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