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淑文
摘 要: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小學數學教師要用“素養立意”謀求學生的發展,遵循數學內容的發展,兒童數學學習心理的一般規律,構建有效的路徑,形成學生基礎學力和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數學教學;核心素養;有效路徑
素養是個體在與各種真實情境持續的互動中,不斷解決問題和創生意義的過程中形成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一定要將它有機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數學上獲得更好的發展。數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實際學習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過程中,綜合體現出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教師要積極探索培養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讓數學核心素養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養,真正促進學生持續全面地發展。
一、選擇貼近學生經驗的情境教學
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小學生從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教師應善于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生參與的興致更高,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其積極發現新的問題,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從學生已知出發,找準新舊知識的著力點,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好理解,形成數學概念和數學理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學生在經驗的應用、提煉和再積累的過程中,數學核心素養得到充分發展。
例如,在二年級的“認識平面圖”一課中,從學生最熟悉的校園升旗臺來觀察東、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再讓學生把升旗臺四面的這些畫到紙上,制作平面圖。接著全班交流展示,展示4個同學自制的平面圖(確定北面的位置不一樣),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認識到確定方向的統一標準的重要性。學生通過制作平面圖、從中發現問題和規范平面圖三個環節活動主動地發現問題,自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學生經歷了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課后回家,再根據家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制作一幅家的平面圖,通過課后實踐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整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將信息技術整合到課程內容中,能夠把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的、復雜的知識轉化為易于理解的、具體的、簡單的東西。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有效解決數學問題,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在問題關鍵處給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展現、動態化的演示,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突破教學重難點,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學生核心素養得以養成的路徑。
例如:在二年級的“認識時、分”一課中,通過課件的動態呈現,數出鐘面上有幾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幾個小格,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從而在具體的活動中深刻認識鐘面的結構。學生再通過觀察時針和分針走動的動態視頻,直觀認識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小格是1分。再通過動態的視頻,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后得出1小時=60分。這些動態的演示,有效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使學生的理解真實而深刻,發展了學生的觀察及推理能力。
三、開展深度互動的數學教學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深度互動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情境,有效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最終解決問題。這樣深度互動的教學活動,才會富有生命張力,學生思維活躍,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數學上的發展。如何開展好學習過程的深度互動,教師能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數學實質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教學方式,營造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三年級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第一個環節是拼一拼、比一比,初步感知長方形面積與長、寬的關系。學生四人一組,按要求操作、填表,再組織討論問題后交流。第二個環節是想一想、量一量,進一步感知長方形面積與長、寬的關系。學生四人一組,按要求操作、組織討論問題后交流,再追問。第三個環節是算一算、議一議,揭示關系,歸納公式。師生共同整理填表,再組織討論,交流。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學生與學習任務的深度互動,師生、生生的深度互動,促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調整思維角度,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學數學課程本身體系較為龐大,知識點較為煩瑣,對于思維與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保證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目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難題,探究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并加以實踐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牛獻禮.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4(1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