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鋒磊
摘 要:進入素質教育階段,國內教育一直在進行調整和優化。為給素質教育指明方向,基礎教育階段制定了新課標,以此作為教學要求。小學科學課程“脫胎”于自然學科,基于新課標的要求,小學科學課程應強調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就此作為重點。立足于科學素養的培養目標,對小學科學課程應該如何展開教學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科學素養;小學科學;教學對策
小學科學課程進行優化改革旨在更好更快地實現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在新時期的基礎教育改革階段,小學的自然學科“改頭換面”,成為現在的科學課程,強調了將科學探究作為核心,經過多位專家的研究,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實驗對科學感興趣,發現學習科學的樂趣,進而豐富自身的科學認知,逐漸學會尊重科學和敢于質疑科學。本文將針對科學素養培養下的小學科學課程展開。
一、引入創客模式
為能夠讓學生勇于發現問題,并有足夠的能力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使其樹立科學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性,主動探究,學習科學內容,此時就可以引入創客理念。例如,在科學課程“種子萌發”的實驗當中,主要是讓學生對前后的實驗進行比較,對種子萌發前后的水量變化進行觀察,了解種子萌發應該具備的條件。
又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搭支架時,教師可選取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教學。科學課堂上,進行支架搭建時,學生的思路不同,如果只是讓其憑借自身力量完成支架的制作,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引入創客理念,讓學生能夠學會小組合作,讓其滲透于小學科學課堂中。小組合作教學法主要是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鼓勵學生互相合作,共同進步。該種教學法比較新穎,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符合目前課改要求。
二、靈活開展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中對于該學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提出該學科不但是要讓學生對科學的概念有所了解,還需要學生能夠掌握更為科學的方法和技能,讓學生學會實事求是。所以,教師應該立足于培養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基于此,筆者認為學生對科學實踐活動并沒有一定的需求,進行教學時應該將研發興趣培養作為核心,組織學生開展更為有趣的科學課程活動,以豐富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社團活動的開展可以根據學生年級段進行劃分,低年級的學生著重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可以利用探究天地、動物世界等進行培養;中高年級的活動則可以側重對學生科學能力的培養,突出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讓學生不但可以全程參與到科學的探究活動中來,也可以培養發散性思維,制訂出更為科學的活動計劃,得出更加精準的數據。
三、開展特色課程
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培養,就需要學校能夠立足實際,開拓特色鮮明的活動課程,保證能夠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使得每個學生都可以接受科學的教育,參與到科技實驗中來。在現行的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科技實驗的,這些實驗旨在通過不同的實驗探究來引導學生對科學進行探究可以通過實驗得出相關的結論。以此為基礎,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特色課程的開展采取積極的態度,可以將課內外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例如,創造“環境教育”“氣象知識”“能源知識”等小創造和小發明等項目。
四、完善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課程實現學生學習目標以及學習價值的重要指向標。開展課程評價的目的在于不斷完善課程設置,激勵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因此,應當立足師生共同發展,建立多元化評價目標、多樣性評價方式的發展性課程體系。對此,教師可以制定《科學課程評價量化表》,包括科學課程教學目標達成度、教材課件質量、教學理念的體現以及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等內容。
綜上所述,立足于科學素養的培養,對小學科學課程進行建設,并展開更好的研究,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長期的積累與實踐,才能成為現實。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學資源,設計更為豐富科學的教學課程,讓學生可以主動參與進來,體會參與活動的樂趣,進一步提升個人的實踐能力,真正起到培養科學素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那中元.淺談小學生科學教育的意義[J].課程文化,2012(4).
[2]王萌,胡美.淺談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發展[J].科技信息,2012(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