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銀錄
摘 要:從分層教學的含義出發,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際,從學生分層、目標分層、教學分層、評價分層四個維度分析分層教學的應用策略,進而探究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以期對提升分層教學應用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分層教學;初中數學;教學實踐;應用策略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若干個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以實現因材施教的一種教學模式。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分層教學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初中數學教學指導中,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有利于教師兼顧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為不同層次學生提供進步的臺階,以挖掘其數學學習潛能;有利于打破應試教育背景下對成績的過分推崇,能夠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做出科學評判,構建更加開放、有效的教學環境。基于此,在初中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依托課程改革精神,對分層教學模式進行實踐探究。
一、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學生分層
學生是教學主體,因此,在分層教學中,教師應強調學生與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的契合度,通過學生的不同層次落實課程要求。在初中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對學生層次的劃分不應片面依靠數學成績,而應綜合考量,為相同層次學生找到更多的共同之處,以保證后續教學方案與學生的契合度。在學生分層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現數學知識掌握情況、課堂參與度、自主學習能力、數學學習潛能等,從高到低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并深入分析不同層次學生主體特征,確定針對性管理方案,明確層次流動標準,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層次的積極性。
(二)目標分層
目標是學生接受教師指導,展開自主學習的指引,在分層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整齊劃一的目標要求,根據每一個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目標,讓學生“抬抬腳就能夠到”,從而激發學生實現目標的動力。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從低到高設計了“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三個層次目標,每一個目標中又包含了知識、能力以及情感目標;在分層教學中要求學生從低到高進行選擇,并完成相關習題,落實目標,提高對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理解與掌握,進而激勵學生敢于突破目標層次,實現自我發展。
(三)教學分層
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實施應體現出對學生需求的尊重與滿足。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針對C層次學生知識基礎不扎實,自主學習能力不足,課堂參與度不高的特點,創設情境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引導,吸引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針對B層次學生課堂“存在感”不高的特點,組織其展開小組合作學習,集思廣益,讓學生的觀點與想法能夠展現在課堂之上;針對A層次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特點,教師可以設置自主探究任務,啟發學生在實踐中拓展思考,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深化對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把握與應用。
(四)評價分層
評價分層是建立在學生分層、目標分層與教學分層基礎之上的,在初中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過程,從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能力提升情況,以及創新思維、情感態度的發展情況設計評價標準;兼顧每一個層次學生發展的過程與結果,注重橫向分析與縱向對比,讓學生既能看到自我成長,又能看到層次之間的差距,為學生提供突破層次的發展動力,同時也指明其發展方向;將學生納入評價主體中,將自我反思與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形成更加中肯、客觀的評價與反饋,為分層教學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依據。
二、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分層教學在教育教學中的推廣成果已經初步顯現。在初中階段,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指導為學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加靈活的方式和手段,使得不同層次學生能夠以自身的發展為原點不斷挑戰、突破,完成個性化發展目標。但是,在分層教學中,為確保應用與實踐效果,教師還應注意夯實“雙基”,對學生數學學科的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做出明確要求,進而完善層次化教學培養目標,提高不同層次學生數學基礎素養;警惕兩極分化,適當做出調整方案,明確層次劃分的標準,及時檢驗并調整學生層次,確保學生在流動中共同提升;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干預,針對自卑、焦躁、自大冷漠,自尊心受到挫傷的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避免學生因分層產生心理障礙,將分層轉化為學生自我提升的動力。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分層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主體的關注與培養,契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教師應深入分析分層教學理論,結合學生學習需求做好層次構建與指導,滿足不同層次的差異化學習需求,達到因材施教的培養目的。
參考文獻:
[1]關乾相.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9(30):91.
[2]肖玉娥.試析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5):110.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