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學軍
摘 要: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物理教學的分層模式帶來了新的契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利用信息技術的支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充分、深入地理解知識,也能使班級內各個水平的學生得到提升,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初中物理;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是信息化條件下產生的新型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針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此讓班級內的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學習獲得屬于自己的收獲。
一、制定完善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使用分層教學活動時,首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再根據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使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從而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這要求教師充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持續發展進行調查和分析,掌握每一位學生的物理學習狀況。通常可以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基礎水平、中等水平和高水平。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能力以及技術水平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準確把握每一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使得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下實現更加良好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進行“參照物”這一知識點教學時,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層次提出了分層目標:對于學習水平較為基礎的學生,應當理解、掌握基礎知識,并能通過物理實驗明白參照物的應用,掌握確定參照物的正確方法;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則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應用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能在物理實驗中結合實驗現象以及實驗數據提出相應的疑問并通過自我學習得到結論;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而言,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一般應用能力,還要求學生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科學運用參照物理論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并能進行相應的課外知識拓展。
二、課后作業分層布置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展,教師在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時,要制定可行的原則,在布置課內作業時結合教學目標,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最為基礎的知識,布置作業的過程中要注意,即使是水平較為一般的學生也能順利完成,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就需要運用分層教學策略,針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課后作業,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針對基礎水平的學生,布置能夠提升基礎知識的課后作業,目的是讓學生將教材中的難題轉化成不同類型的習題,讓學生充分理解知識、運用知識。
二是針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在布置作業時,讓學生在完成課后習題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三是針對水平較高的學生進行拓展提升。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的綜合性練習題。
以知識點“蒸發現象”為例,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針對基礎水平的學生,讓其思考冰塊放在室外融化時有多少個物理狀態的變化;針對中學水平的學生,讓學生思考一件衣服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干得最快,總結影響蒸發速度的因素有哪些;針對水平較高的學生,讓學生根據蒸發的相關知識,撰寫一篇關于節約用水的調查報告。
三、輔導過程分層次
知識輔導是讓學生在課外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就是能夠更加靈活地對學生進行輔導。例如,可以使用微課、微信平臺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線上輔導,在此過程中教師依然可以遵循分層教學的策略,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針對基礎水平的學生,在進行物理課后輔導時,教師可以結合情況制作微課視頻,重點講解基礎知識,以基礎知識的講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查漏補缺,在復習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思考;針對學習水平中等的學生,在利用微課進行輔導的時候,可以以問題啟發為主,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并且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對于基礎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在進行線上輔導時,要注重給予學生更多的思維想象空間,引導學生透過物理現象研究深層次的物理知識,讓學生在分析探究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師想要在物理學科教學中實施分層策略,首先應當對班級內的學生學習情況有實際的把握,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心理狀況,再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在教學活動中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促使學生深入掌握知識。在進行課后輔導的過程中也應當遵循分層教學的原則,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更有效地發展,從而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家榮.信息化條件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策略的嘗試與研究[J].學周刊,2020(1):152.
[2]李厚文,馮學蘭.信息化條件下利用學案實施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策略的嘗試與研究[J].科普童話,2009(8):12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