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元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亟須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因而,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對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都應特別重視。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與思維性都比較強的學科,它對學生這部分能力的培養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問題導學”法,讓學生主動思考、大膽假設,然后通過分析與探討,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簡述了“問題導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應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導學法;有效應用策略
“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課堂教學時提出問題,學生會因為自身知識不足以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為了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而對數學課堂學習產生興趣。學生回答問題時,良好的表現還可以激起教師講課的熱情,拓展延伸更多的相關知識,從而讓教學課堂更為活躍、更為有效,這也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問題”的作用,用“問題導學”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并在問題探究中提出新的問題,再通過教師的正確指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一、課前圍繞教學重點精心設計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具有非常完整、嚴密、系統的結構特點,知識是一環套一環,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向外擴展。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問題,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開啟他們的數學思維。例如,“三角形”一課,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許多平面圖形,那么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三角形呢?”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學具,提出:“你們可以用哪些方法得到三角形?”學生在實踐操作時,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如,用小木棒擺放三角形時,三條線要首尾相連;用筆畫三角行時,三條線要筆直,不能彎曲。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實踐操作,主動去思考、探索,運用不同的方法獲取三角形。
二、問題要具有層次感,由淺入深,形成問題鏈
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層次感,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從而形成問題鏈。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整節課都在思考,提高學生課堂的注意力,又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有助于學生對課堂重點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百分數”一課,教師教授相關的知識后,在學生對百分數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在一次中國男籃的比賽中,上半場中國隊投籃41次,投中29次;下半場,中國隊投籃45次,投中20次。同學們,如何比較中國隊上、下半場的投籃情況呢?”教師創新性地使用中國籃球比賽作為百分數的學習教材,以投籃情況作為問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答:“中國隊下半場投籃次數多,但投進的少。”教師:“真聰明,你們很快就發現了問題,那么下半場的投籃效率沒有上半場的高,那么具體差多少呢?”學生答:“可以用投中的次數除以投籃次數,得到一個百分數,上半場的百分數減去下半場的百分數就是具體的差值。”教師:“你們回答得非常正確,同學們討論下,在生活中哪些事情用百分比來對比差距呢?”教師靈活地運用實際問題,對學生由淺入深地提問,形成問題鏈,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教學難點更好地理解。
三、留給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
當教師在用“問題導學”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如果教師提出問題,不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馬上回答,一些學生可能會因為自身的數學思維一直停留在問題表面,造成回答不上來問題的情況,會讓教師感覺到失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心理產生一種挫敗感,以至于以后回答問題時心理會緊張,造成不知道如何思考的情況。因此,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從問題的表面看到問題的深入,從而養成看問題本質的數學思維。教師要對自己的學生有足夠的信心,要堅信他們一定會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問題較難時,教師也要適當地給予一些提示,促進他們思考。當提問的問題非常簡單,但學生仍然不會時,教師要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以便做出調整,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時期。教師圍繞教學重點精心設計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地設計問題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問題導學”法,可以讓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讓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強烈興趣,提問時,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養成看問題本質的數學思維,再通過教師的正確指導,學生就會對數學教學內容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讓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更為有效。
參考文獻:
[1]趙蒙.問題導學模式下數學課堂教學研究[J].成才之路,2018(23):52.
[2]許忠美.讓問題導學在數學課堂中走向深入[J].數學教學通訊,2018(19):69,7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