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云
【摘要】眾所周知,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每個化學概念和化學用語都是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的,具有科學的含義。所以,教師在講述時的用詞必須嚴密而準確,否則會引起學生的誤解。在化學教學中,除了基本的定義、原理、反應等概念外,其它理論學習就得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和學習。目前的情況是,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實踐操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探討了如何讓中學化學教學從“紙上談兵”回歸到實驗室。
【關鍵詞】化學教學 理論學習 實驗 實踐
一、中學化學教學現狀
1.“紙上談兵”多而“實戰經驗”少
既然說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那么每節課所學習的理論原理,應該都需要在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進行驗證。但是,現實情況卻是“紙上談兵”多,實踐操作少,比如一提起化學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學生背得滾瓜爛熟,一旦出示實驗操作題,讓學生解釋一下實驗過程和結果時,就傻眼了。如在學習酸的化學性質時,或許根據教材提示,學生能記住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卻不知道其原因。他可能知道酸堿反應的過程,但是因為他沒有親自做實驗,只能死記硬背實驗結論,而沒有體驗實驗過程,更沒有親眼看到實驗結果,這樣就失去了一次探究實踐的機會。
2.理論學習多而實踐應用少
我們不可否認所有的學習都得從理論學習開始,有了理論學習,才會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其實,所有的理論性知識,除了一些預測性的知識,大都是人們從實踐中總結得出來的。我們學習知識,也是為了能夠進行創新研究,然后再應用到實踐中去,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化學的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但是實際情況呢,我們的教學過多的重視理論學習,忽視了實踐應用。目前,我們不否認由于考試的需要讓老師和學生必須牢記考試重點和難點,但是也不能完全將實驗過程摒棄,我們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3.老師講授多而學生探究少
我們的課堂,大多都是老師“主播”,學生傾聽的現狀。但是,既然化學科目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好多知識就需要學生親自去探究,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而不是由老師告訴學生結果。但現實情況就是這樣,元素符號必須背,什么化合價、原子團以及酸、堿、鹽的性質必須記住,最后就連實驗過程,也不是在實驗室進行,而是老師直接“給出”過程,讓學生背會即可。這樣整節課老師都在講,講了概念講實驗,學生則是全盤“皆背”,沒有實驗過程中的疑惑,就沒有實驗結果的驚喜,讓化學失去了“原味”。
二、回歸策略
1.讓學習從課堂走向生活
中學化學的學習,重在實驗教學。而化學實驗教學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通過做實驗來驗證化學反應的過程和結果,了解相關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這就決定了化學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應該走向生活,從實際生活中檢驗化學反應的原理,獲取新的知識。鼓勵學生要善于觀察生活,并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并將課堂所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做到“生活中有化學,化學中有生活”。
2.讓實驗從課本走向實驗室
我們都知道,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許多化學原理都要通過試驗過程來進行驗證和分析,這樣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但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化學實驗都被忽視了,被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背誦所代替,學生是只知道結果,不知道過程,更不會去思考和探究。所以,要想讓學生掌握化學相關知識,并具有創新和實踐的能力,必須讓實驗從課本“走向”實驗室。讓學生在親自操作中了解酸堿反應的原理,在酒精燈的燃燒中觀察物質的變化,在石蕊試液的變色中明白化學物質的性質,這才是真正的化學課堂。
3.讓學生從座位走上講臺
我們都知道,老師是課堂學習的主導者,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主動學習。但是,如果我們的課堂一直由老師“主播”或者“主講”的話,我們的學生將會變成只會“吸收”不會“釋放”的“學習機器”,只會被動接受,而不會思考和創新。要想提高學生的創新和探究能力,必須讓學生走上講臺,將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結果分享給同學,一起交流學習的收獲。并在交流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表達能力,這都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所以,在課堂上,老師要善于創設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從座位走上講臺,由傾聽者變成講授者,這將是化學課由“嚴肅”變“活潑”的一個契機,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其實,我們的教學,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同樣重要,有時能力勝于知識。
總之,雖然我們的化學課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但是只要老師敢于創新教法,重視實驗教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化學教學不再局限于課本中。相信學生會更喜歡學化學,我們的化學課堂將會呈現一種全新的面貌,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劉笑梅.初中化學“四化”教學法探究[J].甘肅教育,2018,(23)120
[2]吳昭平,朱毅軍.因材施教與面向全體學生的關系[J].文教資料,2018,(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