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陸春 康蕓蕓
【摘 要】應用型高校農村發展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本專業的研究生專業背景和經歷缺乏,二是本專業研究生的實踐流于形式。針對于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論文提出了采用雙導師機制和采取校企對接培養模式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農村發展專業;實踐能力
一、學科概況
“農村發展”是農業碩士專業學位(MAE)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是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聯系的一種專業碩士學位類型,主要為農業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及推廣、農村發展、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和政府管理部門培養具有綜合職業技能、創新意識和現代發展理念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二、研究意義
農村發展專業的研究生的綜合能力是綜合運用學科知識或跨學科知識多層面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是研究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村發展專業貼近于人類日常活動,怎樣運用研究生的所學理論知識去解決在日常活動中出現的更復雜的問題,正是農村發展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所能體現的,因此怎樣提高研究生實踐能力是提高研究生綜合能力的關鍵所在。實踐能力包括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指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問題、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的能力。實踐能力指的是具備在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經營管理、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實際工作中將理論知識、書本知識與工作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創新能力是實踐能力的升華,實踐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
近年來,我國農村的發展狀況一直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同時國家越來越重視對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但目前我國應用型高校農村發展專業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還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存在著很多不足和問題。
三、面臨問題
目前,應用型高校農村發展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方面,本專業的研究生專業背景和經歷缺乏。就專業背景來說,很多本專業的研究生本科或者專科時期學習的領域與農村發展并不相關,甚至也不是經濟或者管理類的相關專業,也就是說,很多農村發展專業的研究生還沒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儲備,首先需要完善專業知識技能,才能更好地進入實踐能力培養環節;就專業相關經歷來說,高校研究生中大部分學生是城市戶口,即便是農村戶口,也沒有多少學生是真正參與過農業勞動的,因此,他們沒有相關的農村實踐經歷,缺乏對農業的深刻了解,實踐能力十分有限。通過上述的詳細分析可知,要將應用型高校農村發展專業的研究生培養成能夠滿足社會需要并且真正達到專業學位培養目標的具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人才是有一定難度的。
另一方面,本專業研究生的實踐流于形式。各高校對于研究生的實踐環節給予了重視的態度,其形式主要表現為實習。全日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中明確規定:學生必須從事不少于12個月的農業實踐,并結合實踐進行論文研究工作。而實際情況卻是多數學生不能按要求完成實踐任務。有些高校會給研究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實習單位,但由于面對的群體過大,以及經費、條件等方面的限制,落實的過程會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實踐過程多由學生自主完成。而學生自身能夠獲取的實習機會有限,同時,農村發展專業的特殊性會加大學生實踐的困難性,最終導致專業實踐的時間會大大壓縮、要求大大降低,內容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達到培養實踐能力的目的。
最后一個方面,課程設置不合理。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建設的時間相對較短,很多培養單位未做好充分準備就倉促上馬,沒有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體系進行充分地論證,出現專業碩士的課程體系簡單地沿用學術型研究生課程體系的狀況。而且,沒有考慮農村發展領域專業學位的應用性和職業性的特點。因此,在課程設計上偏重理論而輕實踐,絕大多數是理論性很強的課程,主要是從概念到理論,從理論到對策,即使有些課程有實踐環節,也限于學時要求,只能走馬觀花式地參觀企業或農村,沒有實質效果,而且實踐操作方面的課程設置嚴重匱乏。
四、應對措施
新時代背景下,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針對于培養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并且一些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以下是對其中兩種措施的詳細分析。
(一)采用雙導師機制
一般來說,應用型高校農村發展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應采用雙導師機制,該機制符合我國對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需要,也能滿足用人單位對高層次實踐創新性人才的需求。雙導師機制即一名研究生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校內導師為理論導師,有著豐富的理論修養和嫻熟的培養技巧,為學生奠定理論基礎;校外導師為實踐導師,其優勢在于能夠立足于社會實際,為學生提供實踐指導,使學生儲備的專業理論得以運用。這種機制有助于導師發揮其優勢,學生能夠得到更加專業的指導,使理論與實踐可以更好地融合。雙導師機制也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學生實踐流于形式的問題,實踐導師可以對學生的實習過程提供幫助,也對學生有監督指導的義務,可以保證實踐環節的有效開展,加強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
對于農村發展專業的研究生來說,理論知識和政策解讀只是學習生涯中的一個前提,學生真正要學習的是如何振興鄉村,幫助農民更快地實現脫貧,有效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光靠空想是無法解決實際的農村發展問題的,實踐是必經的路程。而雙導師機制于農村發展的研究生來說是加速劑的作用,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可以提前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切實關注農村動態,真正的了解農業,提升實踐能力,畢業后更快地融入到社會工作中。
(二)采取校企對接培養模式
目前,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校企對接培養模式是其中具有良好育人效果的人才培養發展模式之一,這種人才培養運行模式已經在很多高校有了相應的教學實踐,并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校企合作實現無縫對接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普通高等院校、職業教育院校等為謀求發展,采取與企業對接的方式,有針對性的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校企對接體現了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雙贏”模式。校企對接做到了與市場接軌,生產實踐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全新教育理念。
對于農村發展專業的研究生來說,學歷的不斷提升是為了具備更加專業的能力去解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校企對接模式為這些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平臺,通過學校與企業的直接合作可以及時找到對應的農業企業或者農業基地,真正做到參與實踐,掌握專業相關技能。而農業企業可以借此機會收獲專業人才,創造盈利;同時,學校可以培養出更加適應農業企業需求的高學歷應用型人才,得到發展。總而言之,校企對接從根本上提升了高校農村發展專業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并且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校企對接都是一種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培養模式。
五、總結展望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對農業碩士的培養是迫在眉睫的,而農村發展作為農業的一個重要學習領域更是不容忽視的。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具備專業知識技能的高學歷人才,更是能夠滿足農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具有實踐能力的,能夠真真切切解決農業問題,推動農業發展的人才。因此,作為農村發展的研究生,不能只將自己的能力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狹隘境界,應該扎扎實實地投入到農業建設中,為我國實現全方位繁榮發展增添動力。目前,在雙導師機制以及校企對接培養模式等措施下,應用型高校農村發展專業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獲得了顯著的成效,為社會培養了高技能的農業碩士人才,為國家的農業事業發展注入了新時代的新鮮血液,使我國躋身于世界型農業大國,加強了我國在世界農業貿易上的核心競爭力,為我國的農業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參考文獻:
[1]農村發展規劃課程案例教學建設實踐,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8.7.
[2]全日制農業碩士培養模式改革探索—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為例,經營與管理,2018.2.
[3]跨學科研究生培養復合導師制度的構想,教育發展研究,2015.6.
[4]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科技人才分層培養:問題與對策,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4.7.
[5]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探討,高等農業教育,2017.3
[6]農科研究生村官的專業優勢與發展路徑,高等農業教育,2015.8.
[7]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經營與管理,2005.8.
[8]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