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多維分析的視角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階段教育需求,小學教師需要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學生實際情況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課堂提問,以此創新其思維模式,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營造良好的數學教學環境,為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多維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探討
數學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育起著關鍵性作用。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以往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階段小學數學教育需求。加上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尚未發育成熟的階段,上課時很容易因教師教學方式枯燥等現象對某一學科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出現上課睡覺、不認真聽講等不良現象。在多維分析的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引入課堂提問,開拓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創造一個活躍的數學學習課堂。
一、 合理設置課堂提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多維視角的教學模式已在小學數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各校教學方式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很多教師在課堂中引入了課堂提問,課堂提問主要以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水平為基礎,根據其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來設置,若教師設計過于簡單的問題,很難開拓學生思維,無法發揮整個課堂的教學價值。若問題設計的過于深奧,學生在經過長時間探索后依舊沒能解出正確答案,就很容易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很好地達到課堂提問效果。所以在設計課堂提問這一環節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充分掌握課堂中的重難知識點,提高課堂提問質量,將科學有效的課堂提問巧妙引入教學當中,以此促使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性。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程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做一個介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以便其能夠輕松地跟上課程進度。其次,在上課時可以合理地設置課堂提問,層層遞進,先說出較為簡單的問題樹立學習信心,再引出有一定難度性問題,開拓其思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交流討論的內容主要有“長方體主要由什么形狀組成?正方體由什么形狀組成?在長方體和正方體中分別有幾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兩者有什么相同點和共同點?”這些問題的設置既可以幫助學生回憶自己預習過微課視頻,又能開拓其思維,使其更深入的學習和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中知識點內容。再次,在大部分學生完成討論得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搶答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答題積極性。此時,每個組學生都能回答出:“長方體主要由一個個長方形組成,而正方體主要由一個個正方形組成,且長方體中有6個長方形,正方體中有6個正方形。”在完成兩輪的回答后,每個組學生都能全面準確地把教師提出的前兩個問題回答上來,而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未能全面的回答出來。在此背景下,教師依然要將學生實際情況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將形狀為正方體的粉筆盒和長方形鉛筆盒引入課堂當中。這時,可以向每個組都發一個長方體的文具盒和正方體粉筆盒,小組每個成員還需要準備一張紙,在紙張的左邊寫上長方體,右邊寫上正方體。在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后,組內學生需要觀察自己手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并輪流說出其中一個特點。如1組1號學生說完“長方體由六個長方形組成”后,各組學生若有歧義的地方,其可以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若沒有意見的話,每個學生需要在紙上長方體的特點當中寫上“長方體由六個長方形組成”。隨后,2組就要派一位成員說出自己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點,以此類推。當學生都說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特點并寫到本上后,學生需要自主的找出兩者相同點和不同點,利用表格對其進行重新整理(如表1),以便能夠更好地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內容,使學生今后能夠更好地進行預習重難知識點內容。教師在課堂中巧妙的設置問題,使學生在簡單的問題中找回自信,并不斷探索新的知識點內容,充分發揮他們學習主體性,促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學習當中。
二、 針對盲點內容進行訓練,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在多維分析視角的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實際情況為主,不斷挖掘學生盲點內容,盲點內容主要講的是學生在日常學習當中很難察覺到的內容,對學生思維激發和學習水平的提高起著關鍵性作用。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盲點內容很難被察覺,這也是學生在做題時出現基礎性錯誤的原因之一。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需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積累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對其盲點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并通過做題的方式,讓學生察覺到自己的盲點,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當中,開拓他們的思維空間,以此提高學習水平。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這一課程內容時,首先,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背會四則混合運算法則口訣,以便其在上課時能夠輕松的學習教學內容。其次,在上課時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口頭提問,當其能夠熟練地背出四則運算口訣時,教師可以為他們豎起大拇指,以此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針對口訣背誦不通順的學生,教師需要留出10分鐘時間讓學生背誦,以便接下來的課程能夠順利進行,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跟上課程進度。當學生已經熟記四則混合運算口訣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在黑板上寫出最基本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讓其進行練習,如下(1),此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小組搶答環節,各組學生不僅要上臺把相應式子計算出來,還需要將自己在計算過程中所用到的口訣講出來,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鍛煉學生計算能力,還能鞏固其背誦的口訣。在學生完成搶答后,教師發現每個回答問題的學生都可以通過四則運算口訣和自己計算能力準確解出答案,此時學生尚未出現盲點內容。在此背景下,教師需要增加試題的難度,設計出帶有雙重括號的分數試題,如下(2),這時,由于學生背誦的四則混合運算口訣當中只提到“先乘除后加減,有了括號序改變,先算里頭后外邊”。這時,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察覺到了自己的盲點內容,他們在計算順序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一環節的答題中,學生答題的錯誤率大幅度的上升。在此背景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先計算小括號的內容,再算大括號中的式子,最后根據“先乘除后加減”的口訣把整個式子計算出來。此時,學生可以輕松的根據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將試題正確的解答出來。最后,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在學習分數的同時復習之前學過的教學內容,可以在黑板上寫出小數、整數以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試題,如下(3),以此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其綜合運算能力,為試題運算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基礎。
(1)整數四則混合運算試題
26×3+23= ?36×(19-16)= ?27×9-26×6=
(2)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試題
35×25+1÷3= ? 56-12×3÷2=
(3)整數、小數以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試題
[(2.1-1.8)×6]÷4=12÷45-110×0.2=
三、 巧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提問,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在多維視角的教學背景下,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對學生今后學習起著積極影響。因此,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需要以學生為主制定相應教學方案,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下,有效地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在教學課堂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且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一致好評。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并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課堂提問,以此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發現自身問題,并能夠解決發現的問題。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這一教學內容時,首先,學生需要在課前對《圓柱和圓錐》這一課進行預習,全面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含義和特征,以便學生在上課時能夠更好地跟上課程進度。其次,在上課時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了解學生預習情況,以此調整教學策略,更好地進行課程教學。再次,在充分了解學生的預習狀況后,教師需要對教學中的重點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并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可以播放出圓柱體形狀的瓶蓋、衛星以及圓錐形狀的牙膏,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更好地記住圓柱和圓錐特點,并能夠準確地判斷出生活中屬于圓柱或圓錐的物體。最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各組都需要準備兩張紙、膠水以及剪刀,此時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向他們播放一段制作圓柱和圓錐的視頻,在制作圓柱時,學生要用剪刀在紙上剪出兩個圓和一個長方形,在制作圓錐時學生需要剪出一個扇形和圓,并把兩個相同的圓形和長方形粘成圓柱,將一個扇形和圓形粘成圓錐。當每組學生都得到一個圓錐和圓柱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說出:“圓柱和圓錐都是由什么形狀組成?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屬于圓柱?哪些屬于圓錐?”學生在說出圓錐和圓柱的組成形式后,能夠全面的根據其特點思考生活中相應物體并回答出來。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模式,還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教學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多維分析視角的背景下,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現階段學生教育需求。因此,小學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巧妙地將課堂提問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當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思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井潤東.數學課堂提問出現的問題及對策[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0):22.
[2]李紅霞.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與方法分析[J].考試周刊,2020(85):71-72.
作者簡介:
魏珍珍,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江寧區祿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