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瑛
摘 要:小學生學好語文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出學生的讀寫習慣。小學教師要結合學生不同情況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真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而讀寫結合正好符合這一要求,因此,下面將具體探究讀寫結合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讀寫結合;小學語文;教學運用
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充分表現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式。教師利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加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探究讀寫結合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非常必要。
一、閱讀教材激發寫作興趣
語文作為小學教育教學過程重要的一部分,教師要積極的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但是不能急于求成,要綜合學生的個人情況、認知水平,合理利用教材資源。小學語文課本當中囊括大量的閱讀原文,教師在教學當中要激勵學生找到重點段落,指導學生進行讀寫活動。例如,教師為學生們講解《秋姑娘的信》這篇課文過程中,能夠向學生提問“誰收到了秋姑娘的信呢?”之后教師要帶著學生對相關段落進行閱讀。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們根據秋姑娘說話的形式,再次為大自然當中的小松鼠、青蛙、大雁以及居住的孩子寫信,告訴他們學生想要表達的話。教師通過讓學生閱讀原文,仿寫原文中的句式,實現以讀帶寫的目的。利用閱讀,促使學生們更好的發現語言的魅力,激發出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參考優美句子的寫作形式展開仿寫創作,實現培養學生良好閱讀寫作能力的目的。此外,教師要選擇出閱讀原文當中優秀的句子,讓學生進行抄錄,背誦,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二、閱讀積累提高寫作能力
積累作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方法,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意引導學生展開積累。文章入選教材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文字優美且具備濃厚的人文色彩,教師要讓學生積累時將教材作為基礎,在課文閱讀當中指導學生展開積累,抄錄出優美的詞句,做好寫作前的準備工作。積累詞語要從下面兩方面入手:首先在課本上積累詞語;其次聯想詞語。具體是學生摘抄課本上表達人物優秀品質的詞語時,教師要讓學生摘抄相同類型的詞語。另外,教師要帶領學生發揮出逆向思維,聯想與詞語意思相反的詞語。利用這樣的延伸,學生不僅可以積累一個詞語,還可以積累與之相關的多個詞語。句子的積累也同樣可以從兩方面展開:首先,從句子形式進行積累;其次,從修辭角度展開積累,雖然對小學生修辭手法學習的要求并不高,但讓學生了解并且掌握常用的修辭手法十分必要,讓學生了解它們在句式中的表達作用。利用這樣的方法,學生在課文學習中積累,豐富自身知識儲備,讓學生發現文章的美,更好的展開寫作,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三、閱讀過程結合批注練習
教師在語文讀寫教學過程中,激勵學生在閱讀文章當中記下自己的想法,進行批注練習。整個過程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想法,對比自己的想法與作者的觀點,提高閱讀理解力,同時為學生提高自身寫作能力打好基礎。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一邊進行閱讀一邊記下自己的看法。比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趙州橋》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要試著讓學生們歸納出趙州橋的外形特征,在空白的地方對文章內容進行批注。從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批注當中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在觀點比較中與作者思想產生共鳴。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文章閱讀前展開預習,提出問題,在課上帶著問題展開閱讀,有效提高閱讀效率,深化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總之,學生在閱讀當中展開批注,或者是帶著問題閱讀文章,都能夠在讀寫結合當中,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
四、多媒體課件促進讀寫結合
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受到條件的限制,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教學一般都是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氛圍不佳,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而,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當中引進新的教學方法,即多媒體課件教學,給學生們提供動態的課堂,讓學生通過課外教學資源,感悟到語文的價值,讓學生愛上閱讀和寫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就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展開教學。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節課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們更深入的了解魯迅先生,能夠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收集與魯迅先生有關系的資料或者是歷史故事,在課堂當中組織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可以及時的掌握課外知識。從而拓展學生視野的基礎上,為他們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更好的展開讀寫結合教學。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良好的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方法,實現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目標,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淑珍.對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6):165.
[2]馬錦鋒.淺議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方法[J].學周刊,2019(18):126.
[3]黃學銘.淺述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有效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