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麗
摘 要:小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提升關鍵能力,這就是核心素養教育的根本要求。立足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環境,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滲透了新方法、引領了新思想,基于綜合發展的目標,在數學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數學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與遷移應用能力,促進核心素養能力的提升。本文客觀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現狀,結合“教情”與“學情”提出數學教育改革模式的創新策略,期望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營造有趣、生動、實用的學習環境,激活學生主觀能動性,引領他們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在思考、探索與創新中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 核心素養; 培養模式; 教學創新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核心素養”發展的新概念,這對數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調整而言都是重大挑戰,從過去單一的教學模式過渡到素質教育模式,將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核心素養教育著眼于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等方方面面,體現了學習者終身發展與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為了切實改善小學數學教學水平,一線數學教師紛紛踐行新課程理念,反思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把握核心素養教育價值,探索核心素養教育的新路徑與新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新型數學課堂有所受益。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現狀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中小學教育改革與創新實踐,倡導落實好素質教育。具體到小學數學學科教育環節,眾多一線教師也在努力做出一些改變,整合新教材內容與新課標要求,給數學課堂帶來了更多的新思路與新方法,相較以往“填鴨式”的教育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應試教育”仍然是現階段的重點方向,這也決定了老師、家長和學生更加關注考試成績,而在其他素質養成方面則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教師不得不盡量“多講”,而學生的實踐性明顯不足,這與新課標提倡的“以生為本”“自主學習”發展理念還有一定的差距,只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才是教育改革的本質思想。另外,數學學科的知識內容繁雜、抽象,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尤其小學階段又是打基礎的關鍵期,如果繼續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缺少互動和思考,長此以往他們必然會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期盼也將落空。因此,立足當前教學的實際情況,如何把握傳統課堂與新型課堂的契合點,如何既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并為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奠定基礎,這些都是一線教師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培養模式探究
基于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應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為基礎,重點強調學生在數學課堂的主體地位,通過喚醒學習興趣、引領探索實踐、驅動創新發展,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形成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在數學課堂的具體實踐中,筆者采用的教學模式如下。
(一)巧設問題,喚醒參與興趣
實施課程改革方案以來,諸多一線教師都在探索如何給學生創造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保持興趣,而且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小,性格活潑,而且心智不成熟,容易精神溜號,教師需要摸索適宜他們的教學模式,喚醒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課堂的小主人,每節課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從鞏固舊知識到導出新知識,這一過程也要以“問題”為載體抓住學生注意力,當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與自主意識,才能真正沉浸于課堂、盤活課堂。例如,學習“克、千克、噸的認識”時,這些知識點在生活中較為常見,為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重量”大小,教師不妨提前準備一些生活中的小物品,豐富學習資源,如一袋面粉、一包糖、一小袋綠豆等,學生在數學課上看到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不免感到新奇,教師趁機提問:“大家平時在超市里購買這些散包裝的物品都要稱重,那你能猜一猜這些東西都有多重嗎?”“你留意過超市里的小標簽是用什么單位來表示重量嗎?”“我們應該怎樣測量?”借助生活情境遷移經驗,順利導入新課知識,并且幫助學生建立了數學與生活的關聯,用數學思維觀察生活,頗有樂趣。
(二)實踐操作,促進知識構建
有趣的、有效的數學活動過程應讓學生在“做中學”,不光要靠腦袋想或者嘴巴說,更重要的是實際操作,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印象深刻、全面理解,而且對學習數學也將保持濃厚的探究興趣。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打破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以“問題”為起點調動思維,讓學生在參與、探索與操作中有所收獲。例如,學習“圓的面積”時,高年級的小學生正處于從具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的關鍵期,課上要注重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在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增加知識積累,促進思維發展。因此課前讓學生自己準備一些簡單的工具,如剪刀、彩筆、硬紙,大家對一節有趣的數學課充滿了期待。上課時,讓學生動手剪一個圓形,再開動腦筋嘗試剪一剪、拼一拼,從圓形轉化為近似長方形,也就是將陌生的“圓的面積”計算方法轉為熟悉的“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同時教師設問啟發:“大家完成剪紙之后,圖形有了什么變化?”“這個近似長方形的圖形,它的長、寬與圓形有什么關系?”“怎樣利用學過的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隨后,再讓學生繼續裁剪圓形,通過裁剪和拼接組合,轉變成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驗證其能否用于推導圓形面積公式。經過反復的對照、分析,再加上細致的觀察與深入的思考,最終得出結論,完成學習任務,實現知識構建。
(三)遷移運用,發展綜合能力
當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經歷了實踐體驗活動后,教師還需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多組織一些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既能掌握數學知識,也能遷移運用,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切實解決數學問題、發展綜合能力。例如,學習“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只有學生親歷“收集”與“整理”的過程,才能體會數學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并掌握更多收集整理的方法,學會從統計表中篩選關鍵數據信息,抓住解題要點。完成課上基礎知識學習之后,教師應布置家庭實踐活動,讓學生收集自己家去年的用水用電情況數據并自己繪制表格,根據表格發現問題、得出結論。數學教育從課上延伸到課下,服務于生活,既有趣又有用,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發現與思考。經過分析家庭用水用電情況,很多學生發現了自己身邊還存在著浪費水電的情況,由此也導出“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實踐話題,大家一起討論節約水電的具體做法并在新的一年付諸實踐,通過學數學、用數學,促進能力與品質發展,潛移默化地形成核心素養。
總之,構建核心素養能力培養模式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根本落腳點,教師要關注小學生的發展實情,深入研讀數學教材與新課標內容,把握核心素養教育的關鍵信息,更新課堂教學理念,創新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發展,既體現教育改革的未來趨勢,也真正適應當代小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求。
參考文獻
[1]陳思思.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性探討[J].考試周刊,2021(5):61-62.
[2]顏秋方.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參與式學習的教學策略[J].讀與寫,2021(1):217.
[3]黃樹林.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對提升教學效果的思考[J].寫真地理,202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