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嘗試在“產出導向法”的指導下,就一個單元中的聽說模塊進行課堂設計和實驗,探究產出導向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方面是否有明顯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產出導向法”實施教學,能增加學生對新學的目標語的使用頻率,增強學生參與的興趣,提高學生信心和獲得感,有利于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產出導向法;大學英語;實踐教學;聽說模塊
【作者簡介】張嬌(1991.03-),女,漢族,湖南寧鄉人,貴州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語筆譯。
【基金項目】2020年貴州商學院院級教改課題“ ‘課程思政’理念下服務新商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大學英語實踐教學體系研究”(項目編號:yjk202016)。
一、引言
大學英語課程是我國大多數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大學英語肩負著教授語言知識與技能,培養專業領域國際交流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國文化理解和闡釋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掌握學習策略的多重目標。
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大學英語具有課時量大、開課時間長、學生覆蓋面廣的特點,另一方面大學英語也飽受“耗時長,收效低”的詬病,“收效低”主要體現在英語應用能力不足,尤其是輸出能力不足,認為大學英語課程有“教材為中心”的傾向,即誤把教課文作為主要目標,而忽略了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大學英語重語言知識的講授,輕能力的培養。
二、實踐教學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是交際的重要工具,交際是一種實踐活動。通過語言實踐教學、交際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是改善“學用分離”現狀的重要途徑。具體實踐教學的實施,很多高校開展了學科競賽、英語角、英語沙龍、英語話劇表演等各式各樣的第二課堂英語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創造了應用英語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
但以第二課堂為主要陣地的實踐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活動缺乏系統性、整體性,與第一課堂的關聯度不夠;此外,第二課堂對學生的參與度沒有強制要求,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和能力特長參加,因此覆蓋面不廣。
本文筆者主要探討在第一課堂作為英語教學的主陣地,如何通過課堂教學設計創造英語實踐機會、提升學生整體英語應用能力和英語學習興趣。
三、理論基礎
1. ARCS教學設計模型。根據約翰·M·凱勒提出的ARCS教學設計模型,教學活動要具有引起學生注意(Attention),把新舊知識和體驗結合起來(Relevance),時刻樹立學生的信息(Confidence),讓學生有滿意感、獲得感(Satisfaction),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效果。
2.產出導向法。產出導向法是由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其目的是為克服中國大學外語教學中“學用分離”的弊端,其核心是“三個學說”,即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三個假設”,即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和選擇性學習;“三個階段”,即驅動、促成和評價。產出導向法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引領、設計、支架的中介作用,是教學目標的達成的評價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普遍認為,以“產出導向法”理念為指導,有利于建立多元化、多樣化、動態化的外語教學評價體系。 在教學有效性研究方面,國內學者以聽、說、讀、寫等不同課型為例,從驅動、促成、評價等不同環節探討了“產出導向法”在提升學生各項語言能力,尤其是輸出語言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3. 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1956年布魯姆提出教育目標分類體系,建議對教育按目標進行分類,2001年Anderson等人對杜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體系進行優化、修訂,修訂后的版本根據復雜程度,將認知目標分為認知、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六大類,不同的類別間允許重疊。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可用來幫助教師區分教學活動和目標,并對教學效果進行檢測。
四、教學設計
本文筆者將根據ARCS教學設計模型,根據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確定由易到難的教學目標,根據產出導向法的教學三流程進行教學設計,力求在第一課堂中讓學生通過有意義的實踐,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1.教學內容。本研究選取的教學內容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 基礎目標 (下冊)》Unit 2 “Jobs and Careers”的Listen and Talk部分,課本上該部分主要提供了兩個教學材料一是一段關于求職的聽力填空,二是面試情境對話并布置了一個交際任務,即學生設計出面試的情境對話。教學對象為大一學生,教學難點之一在于讓學生意識到盡管自己尚未踏入職場,但掌握面試技巧和職場技能具有緊急性和重要性,從而激起學生對本單元任務的好奇心和重視程度。
2.教學目標。根據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將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理解目標、應用目標、評價目標和創造目標。認知目標:學生掌握跟求職就業有關的表達;理解目標:學生能列舉求職步驟、求職中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總結求職中常被問及的問題就如何回答這些問題;應用目標:學生能設計一場求職面試的情境對話;評價目標:學生能互評面試者的表現,并給面試者提供一些改善的建議。創造目標: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專業、理想的公司和崗位,設計全流程面試。
五、教學流程
1.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產出導向法中,教學主要由 “驅動”“促成”“評價”三個環節構成。
首先,在驅動環節教師要設計出情境真實、與學生有關的產出交際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此外,還要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嘗試完成任務,讓學生在初次完成任務時感受到自己語言、能力的不足,從而制造“饑餓感”;最后,教師再一次對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進行說明,使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
促成環節是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決定著教學目標是否能達成。在這個環節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充分發揮了中介作用,教師將大任務分成可操作的子任務,并讓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學習內容包括有助于完成任務的內容、語言形式、話語結構等,學生進行完選擇性學習后要練習產出。
評價環節包括及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及時評價主要指對課堂上學生每一個子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延時評價指課后學生將若干子任務串聯起來完成整個任務或完成相似的新任務并下一次課到課堂展示時,教師進行的評價。及時評價和延時評價都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延時評價,教師需要提前了解學生展示的內容,并給出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評價。
2.本實驗的教學流程。
(1)輸出驅動。首先,結合本單元主題、教學內容、學生需求確定本次課的產出任務,設計一個全英文面試對話,提前操練,確保自己順利通過面試。其次,布置任務,請學生課前嘗試完成交際任務,并錄制成視頻發給教師。結合學生課前任務完成情況,介紹本次課授課目標和產出任務。
(2)輸入促成。
第一步:任務分解。將產出任務分解成“掌握跟求職就業有關的表達”“列舉求職步驟”“了解求職中注意事項”“總結求職中常被問及的問題就如何回答這些問題”“設計求職面試場景”幾個子任務。
第二步:完成子任務。聽一段關于求職的內容,并完成聽力填空練習,從而掌握一些跟求職有關的表達。聽一篇關于畢業生如何找工作的演講,以總結求職步驟和注意事項的方式復述聽力內容。
以頭腦風暴的形式猜測面試中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教師問學生面試中可能問到的問題,隨機請學生回答,從而促使學生思考究竟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制造“饑餓感”。
朗讀課本上一段求職面試的對話,看兩個CEO給畢業生的求職建議視頻,列舉求職中常被問及的問題就如何回答這些問題,這些常見的問題包括:
Tell me some key facts about yourself?Why did you leave your last job? What are your future career plans? What salary do you expect?
(3)評價。
第一步:解釋評價標準。
教師從語言流暢度和準確性、內容恰當性、神態和肢體動作等方面對評價標準進行解釋說明。
第二步:面試展示與評價。觀看給定的面試視頻,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關于面試原則與技巧的知識,視頻中面試者的表現作出評價,指出優點與不足。
兩兩為一組, 每組學生隨機抽5-7個問題進行面試模擬對話。每組同學有5分鐘準備時間,準備時間結束后在班級展示。每組展示結束后,實施生生互評和教師點評。
第三步:創新型任務。課堂展示結束后,學生需根據課堂上掌握的面試語言、技巧等知識,結合各自的專業、理想面試公司和理想崗位,創建面試情境,模擬全流程英語面試。下次在課堂展示,并接受生生互評和教師點評。
六、實驗啟示
學習結束后,把其他教學法的學生產出結果和產出導向法教學法下學生的產出結果錄成視頻給同行教師,請同行教師進行評價,發現不同教學法下學生的流利程度和所提的問題類似,但是產出導向法下的學生在模擬面試情景時肢體語言更加自信大方、回答問題更具有邏輯性和針對性。學生也反應,跟以往的聽說模塊教學比,這次的教學設計明顯增加了學生的投入度、獲得感。學生既有產出,又有同伴反饋、教師指導,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參考文獻:
[1]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4):547-558,640.
[2]王海艷,賈清艷.大學英語第二課堂語言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報業,2011(6):138-139.
[3]劉進.系統論觀照下的英語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兼析英語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75-178.
[4]王敏.應用“產出導向法”(POA)構建大學英語實踐教學體系[J].文教資料,2017(22):198-199,206.
[5]吳樹芳,朱杰,王梓懿.淺析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體系[J].教育現代化,2018(4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