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中圖分類號:G806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1-064-01
摘 ?要 ?“齊步走”是小學體育訓練中十分重要的項目之一,因此有必要對其練習方法加以創新,而當前上、下臺階的方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基于此,本文對采用上、下臺階練習“齊步走”的必要性展開探討,并對其具體的實施方法加以分析。
關鍵詞 ?上下臺階 ?齊步走 ?小學體育
現階段,小學體育課程得到了更多的關注。為提升小學生身體素質以及體育素養的培育,應充分加強對各類訓練項目的實施。其中,“齊步走”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放松身心,還可以進一步養成集體意識,因此應采用更加科學的練習方法來提升小學生“齊步走”的效果,保證可以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一、通過上,下臺階練習“齊步走”的必要性
(一)奠定學習基礎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齊步走”是十分常見的一種訓練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培養學生良好的走路姿勢,還可以提升其集體意識。在此過程中,如果采用上、下臺階的方法進行練習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動作要領,而在每一隊列進行單獨訓練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向全班同學指出其中的問題[1]。通過轉變“齊步走”的訓練形式,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走步動作,進而為后續的體育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二)創新教學策略
除了傳授體育項目技巧以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是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組織練習“齊步走”的時候,在傳統訓練方法的基礎上還應鼓勵學生創造其他的鍛煉形式,從而帶給學生更好地體育學習體驗[2]。上、下臺階的練習方法就是其中突出的創新形式,通過這樣的訓練方法可以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通過上,下臺階練習“齊步走”的具體方法
現階段,在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齊步走”成為十分常見的一種活動形式,相較于其他的體育活動項目,“齊步走”整體要更加溫和,同時還可以在保護學生的基礎上達到鍛煉全身肌肉、活躍各部分器官的目的。與此同時,通過“齊步走”方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放松,緩解學習過程中的壓力。因此,小學體育教學應不斷提升對“齊步走”的重視程度,并通過應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來讓更多學生喜歡上這項運動,同時充分發揮“齊步走”的優勢,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在以往開展隊列走步運動的時候,“齊步走”項目最大的困難就是隊伍不齊。由于小學生的成長情況存在差異,加上整體的自控能力也較差,因此在步調上很難保持一致,進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齊步走”的實施效果。對于這樣的問題,小學體育教師可以采用上、下臺階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走好“齊步走”。該方法實施的具體要求是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列橫隊,每個橫隊的寬度與人數應根據臺階的寬度來確定。教師組織學生在臺階前方站好,以每一個橫排列隊為單位進行訓練,學生根據教師的口令一步一級臺階,先上后下地完成相關指令。采用上、下臺階的方法練習“齊步走”,其體現出來的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學校里面有很多臺階可以練習,不需要擔心場地問題。同時上下臺階的訓練十分簡單,學生可以在短時間掌握動作要領,并在教師的口令下很好地完成練習。第二,現階段在練習走步的時候很容很容易出現高個子學生步幅大、矮個子學生步幅小的問題,而通過引導其統一進行上,下臺階的練習來控制學生們的步幅,固定的臺階高度可以很好地幫助高個子學生步幅小一些,同時矮個子學生步幅大一些。通過這樣的練習,一列隊伍可以有效保證整齊劃一,“齊步走”的效果也會更好。第三,以往體育教學當中進行隊列隊形訓練的時候都是比較枯燥的,長時間練習會導致學生降低積極性,而通過上、下臺階練習“齊步走”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興趣,進而帶動其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體育訓練當中。在實際開始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在喊第一個“一二一”的時候可以讓第一列隊伍上臺階,其他的隊伍則原地踏步,而在喊第二個“一二一”的時候第二列隊伍再上臺階。整個班級采取依次上、下臺階的方法進行訓練,不僅可以實現練習的有序推進,還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合作意識。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同時可以教會學生用余光來找準隊伍的方法,從而進一步保證隊伍整齊。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整體班級“齊步走”的整齊程度明顯提升,學生參與“齊步走”這一訓練科目的積極性也很好地被調動起來。
三、結語
綜上所述,“齊步走”是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的項目之一,體育教師應不斷提升對其的重視程度。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上、下臺階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動作要領,而通過固定的高度還可以起到控制步幅的作用,進而提升整體“齊步走”的效果,并促進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曉燁.小學體育走步教學策略探究[J].江西教育,2020(21):92.
[2]朱阿祥.小學體育走步教學的優化策略[J].啟迪,2021(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