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厚琳
【摘要】“后疫情時代”中,學校教育面臨變革,探索有效的德育工作離不開多種形式的協同作用。轉變德育開展平臺、強調德育的本質與育人理念,是一條值得挖掘的德育研究路徑,將大大提升育人實效。
【關鍵詞】德育平臺;以人為本;全人課程
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就“疫情之下如何變革性開展小學德育工作”探索出了一系列較為妥帖的方案,始終堅持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巧妙地滲透和融入德育工作,實現德育跟智育、體育及美育、勞動教育的結合。本文將從德育方式、德育核心、德育本質三方面,來分析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在“后疫情時代”的德育工作策略。
一、轉變方式:以網絡為載體創新德育工作
第一,借助網絡平臺。長期以來,小學德育主要通過家、校二維空間,并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來直接引導學生。但在“后疫情時代”,傳統的德育方式遭到了一定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在疫情期間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教學,“全人課程,快樂在線”的線上德育活動,是松山湖中心小學應對“后疫情時代”一項全新的、探索性的、常態化的德育教育手段。
第二,德育工作三項措施。一是履行班級導師制。每周通過電話、微信等渠道,了解學生生活情況,給予心理支持。二是組織家長進行家庭學習,實現“五項修煉”,即樹立積極的心態、建立科學的學習規則、培養興趣愛好、關注親子學習。三是豐富“居家育人”的方式。閱讀、寫作、歌唱、繪畫、體育、實驗等均是較好的舉措。
第三,云班會,云課堂。學校結合每個年級的學情特點,通過網絡云直播的方式每周開展一次“致敬逆行先鋒”的云班會,大大豐富了德育工作的形式。我校雖然沒有直接進行線上教學,但是利用網絡的形式給學生推送學習單、校本自制學習資源、東莞市小學微課、東莞市線上教育資源錄像課等來進行智育和德育,并將德育滲透在智育中,關注學生疫情期間的健康發展。
二、核心概要:強化德育工作中的“五美教育”
第一,“五育”并舉,“五美”教育。小學德育工作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和相關的社會常識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識、淺顯的政治常識以及同小學生有關的法律常識),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但在“后疫情時代”,則應更加突出小學德育工作中的“五美”教育,即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
第二,居家心理健康導航。松山湖中心小學在疫情期間構建了師生防疫心理安全領導小組,部署我校師生防疫期心理防護工作,并一直堅持至今。學校建立“學生—班主任—心理教師—家長”的“四級聯動”心理防護工作機制,旨在確保我校師生在疫情期間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學校組織全體學生、家長認真觀看東莞市教育局錄制的《熬過冬眠夜,沐浴春光里(學生篇)》《長舒一口氣,再打精氣神(家長篇)》等“公共防疫健康教育”中小學心理微課,來強化學生的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三,堅持柔性過渡,注重德育工作。復學伊始,我校秉行“不檢測、不收作業、不立即開始上課”的柔性策略,有效降低了學生因疫情帶來的心理干擾。復學第一課即是以班會課程的方式來進行德育。如低段1-3年級以“點贊真英雄,悅啟新學期”的班會主題,通過“抗疫英雄”的事跡來直接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學期末時,我校緊鑼密鼓高效地完成了課業任務,但學校不再進行統一的期末考試,強調各班在完成日常教學的同時,以各種形式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生命意識、安全意識和健康生活能力。
三、德育本質:“以人為本”理念與“全人課程”實踐
第一,將學生放在德育的正中央。“以人為本”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精髓,更是教育尤其是德育根本價值所在。德育將“以人為本”作為基礎原則,目的是為了在小學生學習過程中實現對人的認識與理解,進而能塑造出自身高貴品格,建立積極的三觀,更加注重人在生命上價值,引導小學生展開思考、理解,感悟生命內涵。但應注意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工作中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位”。在“后疫情時代”,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讓“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真正落地。
第二,關注德育,以人為本的學校課程體系。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集團總校長劉建平曾這樣論說小學德育工作本質:“德育,不是政治說教,而是落實到生活育德……經過數年探索,學校打造出了聲名顯著的“全人課程”體系。(如下圖)“全人課程”體系的構建不只是以學科基礎課程、學科拓展課程、主題活動課程統領下的一張簡單的課程學習單,其背后深處滲透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后疫情時代”,我們應該更深層次地去思考“人”在教育中的“本體”位置,去探索“全人課程”的精神內核,使“以人為本”理念落實到“全人課程”的實踐之中,努力讓教育成為生命詩意的“棲息地”。
在“后疫情時代”常態化的情況下,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根據學校和學生具體情況,探索出了一條有別于傳統德育的新德育方式,并通過教育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校在“后疫情時代”不斷強化德育工作中的“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還將“以人為本”的“全人課程”體系納入德育教育的核心。這在“后疫情時代”的復雜情況下,能夠有策略性地、有針對性地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建平,王強.學校課程再造——讓教育與生命同行[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8-9.
[2]劉建平.生態取向:引領教師幸福地發展[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