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賢忠
摘 ?要: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充分地意識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全面分析和了解小學學習的實際狀況,以及本階段的教學目標,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意義上懂得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技巧。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小學數學知識比較枯燥無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多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被動性地學習,無法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會影響小學生的發展和進步。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學會科學提出問題,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生活實際相互聯系起來。教師在給學生講述“4、5加減法的運算”時,教師將數學知識融入小學生日常的生活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當你們放學回家后,發現自己家的桌子上放有3個蘋果,后來,爸爸又買了兩個蘋果,那么你家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呢?”學生回答:“老師,是5個蘋果。”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提問:“這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好,那假設過了一會你吃了一個蘋果,接著,你的爺爺又吃了個蘋果,那么,你家這個時候還剩下多少個蘋果呢?”學生回答:“是3個蘋果”。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并且吸收相關的數學知識,還讓學生逐漸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和教師的互動過程中,逐漸發展學習能力。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還離不開良好的教學環境。因此,一方面,教師需要學會創設問題情境。俗話說:“數學源于生活。”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實例,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創設問題情境教學,幫助學生逐漸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增強學生使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當教師在創建了問題教學情境后,需要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幫助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愉悅感。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感到學有所用,還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三、關注培養小學生探究學習的途徑
小學數學課很簡單,教師要掌握培養學生的科學正確的道路,注重培養的途徑,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姿態。教師要講究小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敏捷性和思想性等,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發現數學問題,實現學生自我思維對話。教師還要抓住教學規律,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和數學思維,引導小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調動數學思維,并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是一門非常考驗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由于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對而言比較差,所以老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他們的認知、理解和運用能力,讓他們不斷的實踐與練習當中提高數學學習能力。老師也要充分地考慮到當下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生處于探究迷茫的階段,給予合適的引導,這樣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裴磊. 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分析[J]. 讀寫算,2020(28):20+57.
[2]鄧耀星. 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 基礎教育研究,2019(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