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課堂派”平臺為例,論述中職語文教學應用網絡教學平臺設計和布置作業的策略:教師應在預習環節加入創新性的線上作業,激發學習興趣;在課堂中利用網絡平臺布置課堂練習,鞏固課上所學;在課后布置紙質作業形式的同時,適當布置在線作業,創新形式,使線上線下相得益彰;關注網絡作業數據,多樣評價,輔導、點評成果。
【關鍵詞】作業設計與布置 混合式教學 中職語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116-02
“課堂派”提供了“互動課件”“作業”“測試”“資料”“會議”等多項功能,具有操作簡單、功能強大、手機內存消耗少等優勢,成為師生喜愛的數字教學輔助平臺之一。利用“課堂派”作業平臺為中職語文教學提質增效,符合中職學生的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中職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任務,使手機成為學習的得力助手。一方面,通過有聲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創新了作業的形式,由線下布置作業轉向“線上+線下”相結合;另一方面,通過改變作業的形式來改善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讓新穎活潑的作業成為檢測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助推劑。筆者在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用“課堂派”設計和布置中職語文作業的策略。
一、在預習環節加入創新性線上作業,激發學習興趣
認知學教育理論的觀點認為,在學習活動中,人的準備狀態是非常重要的,是任何有意義的學習賴以產生的前提。課前布置預習作業,可以讓學生發現舊知的薄弱環節,并明確新課的任務和內容。倘若中職語文教師在預習環節布置創新性的線上作業,會起到“愛屋及烏”的積極影響,讓學生對即將學到的內容胸有成竹。
例如,在中職語文教材中,不乏《師說》《勸學》《鴻門宴》等多篇寓意深刻、辭藻華麗的文言文篇目。但文言文教學一直頗令教師頭疼,特別是如果學生不進行預習,不先掃清文言字詞障礙并通讀整篇古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不得不花費大半節課的時間糾正字音、熟悉內容,使教學效率降低。基于此,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下載相關的課文朗誦音頻,通過“課堂派”平臺設計并布置線上作業。具體來說,就是要求學生先聽示范朗讀音頻(也可由教師親自錄制朗誦示范音頻),再對照課本圈畫出文言文中易讀錯的字;在熟悉后鼓勵學生小試身手,讓他們以錄制朗讀音頻或視頻的形式通讀全文,并以有聲作業的形式上傳到“課堂派”,以這種新穎的方式做好課前預習。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模仿示范音頻朗讀,把握文言句式節奏的劃分和字音的變化,也可讓學生在朗讀時加入配樂,營造輕松的朗讀氛圍,使文言文預習工作擺脫枯燥乏味,讓學生在課前就可以通過預習環節激發其興趣,體會到文章的情感。
除了文言文教學,像中職語文教材中涉及的口語交際教學、詩歌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等,教師都可以通過“課堂派”平臺設計和布置配套預習作業。教師在后臺瀏覽完學生的預習作業以后,可挑選出優秀作業作為課堂導入案例,以加強學生對新課內容的熟悉感,使整個課堂的趣味性、交互性、個性化得以增強,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二、在課堂中利用網絡平臺布置課堂練習,鞏固課上所學
部分中職語文教師會忽視課堂練習這一環,只滿足于課文講解完畢。殊不知,生動有趣、合理有效的語文課堂練習既可以當堂檢測學生掌握的知識有多少,又可以增強課堂的參與感。教師可以在下課前的十分鐘,將備課時設計好的課堂練習發布在“課堂派”平臺上,讓學生通過平臺參與練習。學生進入“課堂派”的作業頻道后,可以在教師規定的時間內有效率地完成課堂練習,而教師也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較之傳統的語文課堂練習形式,“課堂派”能第一時間對正確率進行統計,讓師生直觀地看到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可為查缺補漏提供依據。
例如,在中職語文《念奴嬌·赤壁賦》一課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觀看關于蘇軾生平介紹的微視頻,并添加了互動作業,要求學生進入“課堂派”作業頻道,在5分鐘內做完“關于蘇軾,你了解多少”的課堂大比拼練習題,其中涉及“唐宋八大家”“蘇黃”“蘇辛”“宋四家”等知識點。學生提交好答卷后,“課堂派”立即生成答題正確率數據統計,反映出學生對“宋四家”等知識點掌握得不夠的問題。筆者對該知識點再次進行講解,力圖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應用文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將應用文寫作練習留到課后進行,但很多學生提交的作業都是通過網絡摘抄而成,有的在照搬時甚至連人名、時間也不進行改動,作業完成效果較差。對此,教師可以將應用文寫作任務在“課堂派”上當堂發布,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并將成果拍照上傳到平臺。教師可對作業的情況實時地查看并批閱,挑選出完成得比較好的作業并進行展示。這樣不僅保證了學生的作業是自主完成的,而且由于提交的作業是長期保存的,教師可利用無紙化的作業資源引導學生發現應用文寫作的格式和內容方面的問題。總之,別出心裁的課堂練習形式一改傳統作業布置的套路,通過“課堂派”這一互動教學管理工具讓課堂練習立竿見影,及時檢測到學生語文知識掌握的程度,讓作業環節收獲應有效果。
三、在課后布置紙質作業和在線作業,線上線下相得益彰
將“課堂派”作業模式引入語文教學,并不是要完全拋棄傳統紙質作業形式,二者應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一方面,教師仍可以沿襲讓學生抄寫生字詞,根據課文寫讀書筆記、寫作文的傳統作業,來鞏固學生基礎知識、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推出倡素養、重文本的新型作業形式,提高語文作業質量,通過語文作業形式的創新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綜合素質能力。
例如,在進行中職語文的古代詩歌教學時,教師一般會布置背誦類的作業。雖然古詩詞看似短小精悍,但不少中職學生背誦困難。語文教師一般會讓學生抄寫或默寫古詩詞,然后到小組長處背誦以完成相應的背誦任務。而這種作業形式是許多中職學生從小學階段就開始熟知了的,毫無新意的形式讓部分同學產生了厭惡感,背誦效率極其低下,即使完成任務也記得不牢。對此,筆者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進入“課堂派”作業頻道完成古詩詞背誦作業。具體操作方法為:首先提供賞析古詩詞的微課,讓學生在課后進一步加深對教師課堂知識講解的印象,然后要求他們用雙手遮住眼睛或背靠墻,錄制背誦的視頻并上傳到作業頻道,要求聲音洪亮、字正腔圓、情感充沛。通過一輪實踐后,發現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新型的有聲式線上作業形式,有的學生在背誦的時候還會配樂、添加背景和字幕,在完成古詩詞背誦任務的同時獲得了審美體驗。
四、關注網絡作業數據,開展多元評價,輔導、點評成果
傳統作業評價模式一般是教師批閱后給出分數或等級,而有的教師為了省事并不批注評語。單一的作業評價方式不能起到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豐富認知的作用,很難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而“課堂派”平臺通過數據呈現,為師生提供多樣化、多元化評價的功能。
教師進入“課堂派”的作業頻道,不僅可以及時接收到電子作業完成的數據,而且可以針對性地對每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給出相應的評語。當發現完成得較好的作業成果時,教師可點擊“分享”按鈕,所有學生會立即收到微信推送的信息,看到優秀作業的展示及教師評語,這樣可發揮作業的榜樣作用,激勵其他學生及時矯正作業中的問題;如果作業完成得不好,教師可點擊“打回作業”按鈕,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修正并重新提交,并通過“私信”的功能告知具體的緣由,以提升學生的反思能力。“課堂派”平臺還有“相似度”“字數”“一鍵催交”“批量打回作業”“提交時設置作業不可見”等操作,整個作業評價模式更加科學有效。
當所有作業提交完畢且教師批閱完成后,教師可以實時下載能夠全面反饋作業完成情況的報表,了解整個班級當次作業完成情況。學生可在作業提交時間截止后查看他人的作業,通過評論的方式實現生生間互評,由此逐漸形成師生間公平公正、科學的評價觀。由此可見,“課堂派”對作業評價的方式是過程性的,不再局限于等級和分數的評定方式,而體現為具體的批注、建議、希望、分享和提醒;教師對每次活動、每次作業的批改是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同時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評價得到具體的幫助,這樣有助于今后語文學習更上一層樓。
總之,在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不斷融合的大背景下,“課堂派”作業模式創新融入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通過平臺的數據,教師可更直觀地了解到學生汲取語文知識的情況。這種作業模式有效加深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了中職語文教學的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更好的學習體驗。“課堂派”作業模式雖然是對傳統書面作業的有效延伸,有著傳統書面作業難以比擬的優點,但絕不能代替傳統作業。二者需要相互配合,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布置達到積極的效果,轉變學生敷衍了事的態度,提高學生完成語文作業的質量,使學生真真正正地把完成語文作業當成一件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情。
【參考文獻】
[1]王艷.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如何互動[J].知識文庫,2021(9).
[2]郎偉峰.教育信息化2.0下的中職語文教學策略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1(16).
[3]李霞.中職語文教學信息化手段運用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21(16).
[4]田立新.中職語文課堂師生互動平臺的搭建方法研究[J].職業,2021(7).
注:本文系桂林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課題“基于‘課堂派’的中職語文混合式教學應用的實踐研究——以興安師范學校為例”(編號:2020C-9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欣蓓(1989— ),女,漢族,廣西桂林人,講師,現就職于桂林市興安師范學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班主任管理等。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