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促進學生高中數學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組織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探究效率;延伸實踐訓練,鞏固學生的學習認知。
【關鍵詞】高中數學 深度學習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4-0029-02
深度學習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從內容整合、問題設計、實驗組織、實踐創新等角度展開,借助更多教學輔助手段,優化教學環境,讓學生順利進入深度學習環節,在深刻體驗中形成學科綜合能力。高中學生有比較豐富的學習經歷,其參與深度學習的能力更強。教師要做好教研調查,針對學生學習實際做出理性設計,讓學生自然展開學習探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提升其學科核心素養。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師在深研教材的過程中,要設計出適合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要能夠對學生形成有效引導,為學生順利展開學習體驗創造條件。教師要對問題的敏感性做研究,唯有提升問題設計的品質,才能形成更多的調動力量。
1.整合問題資源
教師可以借助問題設計推出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問題展開深入討論。為提升問題設計的品質,教師要對教材內容做深度分析,找到學生思維的對接點,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啟迪,讓問題發揮重要的助學作用。教師也可以發動學生參與問題設計活動,這對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有直接幫助。
如教學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二平面向量的概念中,教師在導學階段,給學生設計了一些生活化的問題:老鼠從S向東北方向逃跑,速度為每秒6米,如果貓從B點出發,向正東方向追擊,速度是每秒10米,這只貓能夠抓住老鼠嗎?為什么?學生開始思考和討論:老鼠的速度雖然沒有老貓快,但如果方向不一致,貓是肯定抓不住老鼠的。教師趁機引入向量的概念,并且利用數軸做具體展示。貓抓老鼠是最簡單的生活案例,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問題設計,其問題帶有趣味性,因為沒有什么難度,讓學生對方向和速度的結合有了更多的認識。數學學科的學習未必要投放很深奧的問題,只要能夠說明情況,什么樣的問題都是可以選擇的。教師應對問題展開創優設計,讓學生順利啟動學習思維,對數學概念做深度解讀。
2.適時投放問題
教師設計問題之后,需要在最恰當的時機做出投放,讓學生對問題展開對應的思考,在深入互動交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課堂導學、重點突破、課堂互動、教學訓練、作業布置等,都屬于問題投放的最佳時機,特別是在案例投放時,學生思維處于“待機”狀態,適合的問題設計,能夠形成強大的啟動力。學生對懸疑性問題有主動探索的需求,教師可以借助問題展開教學設計,以問題做引領,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在教學復數的概念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解讀復數的概念,借助一些數學案例推出數集概念,面對數集擴充,教師推出思考問題:自然數集擴充到實數集,需要幾次擴充?其擴充帶有哪些共性特征?學生開始研究這些問題,逐漸找到問題答案:擴充的原因主要是為滿足實際問題的需要,也能夠滿足數學自身完善和發展的需要。數集擴充有共性特征:要引入一些新的數,運算規則滿足交換律和結合律,還有乘法分配率的要求。教師在投放問題時,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研究和交流的機會。當學生歸結出問題答案時,其學習順利實現了內化,這自然是教學目標追求的。學生收獲的多寡,與教師問題設計和投放有直接關系,而學生學習思維能否順利啟動,則直接影響到教學激發成效的高低,教師對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認識。
二、組織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探究效率
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任務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現實,適時推出實驗活動、思辨活動、操作活動,這些活動都能夠給學生帶來鮮活學習體驗。教師要做好篩選設計,讓實驗成為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的重要手段。
1.推出實驗活動
數學活動形式眾多,教師應精選數學實驗作為重要推介對象,這對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有重要促進作用。數學實驗對操作條件要求不高,教師要做好實驗組織,給學生以更多提示,讓學生借助生活條件展開具體操作,這樣學生的參與熱情會更高,其助學效果也會更強。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參與數學實驗的設計和組織工作,讓學生在主動實踐體驗中建立學科核心能力。
數學實驗任務眾多,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實驗操作時,要對學生的學力基礎有客觀評價,讓數學實驗操作順利展開。在教學立體圖形的直觀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為學生準備的實驗任務有:借助斜二測畫法,畫出水平放置的圓的直觀圖,要將基本操作技巧總結出來。學生開始具體操作,教師觀察學生的操作情況,鼓勵學生做經驗歸結和交流。有學生介紹畫法技巧:畫線段的時候,要先找到端點,然后再做連線,如果是曲線,要先取關鍵點,然后用平滑的曲線做連接,用平行四邊形表示空間直觀圖時,由于平面是無限延伸的,只畫出一部分就可以了。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數學操作,并對具體技巧方法做重點推介,這個操作過程帶有針對性,學生從實驗操作獲得的學習體驗更為深刻。
2.開展思辨活動
數學帶有抽象性、邏輯性等特征,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思辨活動,讓學生主動質疑、釋疑,這些都能提供深度學習的契機。在設計思辨話題時,教師要對教材內容做深入研究,對學生的思維關注點開展科學梳理,以便找到最佳啟動點,促使學生自然展開思辨活動,在深入探究中建立數學思想基礎。
教師在設計討論話題時,可以故意推出一些矛盾點,讓學生展開討論,這樣的設計最為巧妙。例如,在教學空間直線、平面的平行時,教師推出了辯論話題:如果一條直線與平面平行,過這條直線的平面與平面相交,能否判斷該直線與交線平行?學生拿到這個問題后,都能夠主動展開思考,還有學生開展實踐操作,課堂學習氣氛活躍起來,甚至出現了學生互相爭辯的現象。這時教師深入到課堂,與學生一起研究,逐漸得到相關結論:這是直線和平面平行的性質定理,自然是成立的。雖然教師設計的是一個無可爭議的話題,但卻能夠對學生形成一種激發,當教師沒有明確定理之前,學生都會產生質疑。教師讓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對相關內容進行驗證探索,這樣推導出來的結論學生印象會更為深刻。
三、延伸實踐訓練,鞏固學生學習認知
在課堂教學訓練設計環節,教師要做好生活對接處理,為學生準備更多實踐性訓練任務,這樣能夠對學生的思維形成沖擊,讓學生在深度探索中建立學科能力。特別是網絡應用,學生對此最有發言權,教師要做出適合的設計和組織,讓學生借助網絡展開信息搜集整合。
1.對接生活訓練
教師在訓練設計時,可以積極推出一些生活化的訓練內容,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認知解讀數學問題,展開數學生活實驗,在多點對接思考中解決數學問題,這對有效提升學生學科綜合能力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課堂訓練設計時,教師要做延伸處理,給學生提供更多生活化學習訓練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提升學習能力。
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比較敏感,教師適時推出這方面的訓練任務可以及時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在教授隨機抽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對隨機抽樣內涵做解讀,然后要求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隨機抽樣的案例,在班級內展示出來。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思考和討論,很快就有案例信息回饋:我們平時很容易遇到這樣的情況,政府機關電話采訪,針對性某項工作做信息采集,這是典型的隨機抽樣設計。這些工作人員在電話號碼選取時,沒有固定對象,大多是隨意抽取撥打的。新聞調查也帶有隨機抽樣特點,記者當街遇到受訪者,對其展開采訪,這也是隨機的,沒有提前做出規劃。教師對學生列舉案例情況做評價,對隨機抽樣做出詳細解讀,對抽樣方式做歸結展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啟迪,這樣效果更為顯著。
2.鏈接網絡訓練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學科教學帶來更多便利,教師科學運用網絡技術展開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借助網絡進行學科訓練,其適合性更高。借助網絡搜集數學素材和案例、信息共享、互動交流,符合學生學習訴求,教師要對訓練內容做篩選處理,對學生應用網絡情況做判斷,以提升教學適合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要求。
學生應用網絡展開助學操作,能夠快速獲取海量信息。教師結合學生生活網絡應用特點做對接設計,讓學生借助網絡進行數學研究和互動交流,這勢必能夠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動力。在教授頻率與概率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頻率和概率的概念,然后結合生活案例做具體分享。如抽獎活動,這里包含頻率和概率等內容,當對號碼做抽取時,抽取的頻率越高,其號碼被抽取的頻率便會越高,反之則會越小。中獎是概率問題,學生對此早已認識,教師引導學生做深入解析,為課堂學習提供更多支持。為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求學生借助網絡展開信息搜集,找到相關教學方案,并做具體分析,特別是訓練設計是重點關注內容。學生利用網絡圍繞頻率和概率等問題展開信息搜集,對這部分學習內容展開深度研究,其學習體驗會更為豐實。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引入深度學習機制,符合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教師要有創新探索的意識,借助問題設計、活動組織、實驗訓練等機會,對學生展開學習指導,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學生進入到深度學習環節,能夠對學科內容進行深度剖析,進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積極進行創新設計,借助更多手段展開對應設計,以讓學生自然建立學科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武文輝.高中數學深度學習:如何“走深”[J].數學教學通訊,2021(18).
[2]胡長才.高中數學深度學習微探:以一道高考導數題的教學為例[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21(18).
[3]方治.多向集聚 漸進認知:高中數學課堂中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研究[J].中學教研(數學),2021(6).
【作者簡介】范洪華(1994— ),女,漢族,廣西貴港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現就職于南寧市第一中學,主要從事高中教學與研究。
(責編 楊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