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STEM教育理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提出篩選STEM教育理論融入契機、建立STEM教育理論滲透機制、組織STEM教育理論實踐活動、拓展STEM教育理論訓練設計等教學建議,以期讓學生在跨學科的思考和實踐中建立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數學 STEM教育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4-0093-02
STEM教育理論包括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四個學科,其融合性特點極為鮮明。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引入STEM教育理論,其適配性更佳,為學科教學帶來的幫助也更為顯著。精選STEM教育理論教學對接點、尋找滲透切點、組織實踐活動、拓展訓練設計,能夠讓學生在充分思考和體驗中建立學科核心素養。高中學生思想比較成熟,對多種學科融合具有更強的認同感,教師要做好教學調研,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學習的機會,形成融合性思考和探究。
一、篩選STEM教育理論融入契機
在數學學科教學設計環節,教師有意識地引入STEM教育理論,其適配性更高,能夠為學生帶來學科對接和融合的機會,也能夠為課堂教學注入豐富的動力,提升教學品質。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要求,教師借助多種輔助手段,推出一些學科融合性任務,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跨學科探究的機會。數學與科學、技術、工程等學科關系較為密切,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有意識地開展學科融合設計,其助學效果會更為顯著。學生主動開展跨學科思考和探索,能夠帶來豐富的學習啟迪,其學習體驗也會更深刻。
如教學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2《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時,教師先介紹柱體、錐體、臺體的特點,以及其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對比設計,讓學生理順柱體、錐體、臺體之間的關系,歸結出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了解幾何體表面積和體積的求解過程,形成嶄新的空間意識。在教學程序執行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各種幾何體,借助多媒體進行圖形展示和分解,利用動畫視頻展開圖形的立體觀察。這些設計手段帶有科學、技術、工程學科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思考中自然接觸到多種學科內容的融合。特別是動漫技術的應用,其科學技術含量較高,對學生形成的感官沖擊更為顯著,其操作過程運用了技術手段,而圖紙本身又屬于工程范疇,這樣的融合性設計,將多種學科內容進行技術處理,形成了完整的學習體系。
教師借助多種學科技術手段,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展示,給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學習體驗,進一步證明了STEM教育理論的應用空間是極為廣泛的,學生接受跨學科內容是主動的。立體幾何本身為多種學科融合提供了機會,教師做出合適的設計,勢必能對學生形成多種感官的沖擊。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在對多種學科內容進行融合時,能夠借助更多新技術,形成教學啟動力。教師主動推出學科融合內容,利用多種對接思考展開教學滲透,讓更多學生在主動思考中完成認知構建,這樣的教學組織更值得推崇。
二、建立STEM教育理論滲透機制
STEM教育理論涉及多種學科的內容,跨學科特點較為鮮明,教師對此要有清晰的認識,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多滲透機會,將學科融合作為基本教學機制,確保融入制度的順利執行,增強其組織效果。數學學科帶有抽象性、邏輯性、實驗性、工程性、科學性等特點,與技術、科學、工程等學科的關系較為密切,教師有意識地提供教學對接機會,讓學生結合其他學科內容進行對接處理,勢必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契機。數學教學有實驗操作內容、有信息搜集需要、有實踐應用要求,這些都是重要的教學設計動機。
組織數學實踐性活動時,教師要從操作方法、活動程序、實踐創新等角度進行設計,引導學生自然進入融合環節,結合多種學科特點做出對應設計,自然形成跨學科的學習契機。如教學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2《直線的方程》時,教師對直線方程的點斜式進行重點解讀,引導學生借助點斜式對直線方程中的斜截式、兩點式進行推演,自然過渡到求解直線方程問題,讓學生厘清直線與方程的一一對應關系。為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估猜,確定一條直線的條件,再根據猜想得到的條件,求出直線的方程。教師設計投放了一些思考問題:確定一條直線需要幾個條件?根據所給直線,如何求出直線方程?方程導出的條件是什么?如果直線的斜率不存在,那么如何表示直線方程?學生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對直線方程的解法進行對應探索。學生展開自主思考和互動交流,教師積極參與其中,為學生學習提供一些參考,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點,完成學習認知的構建。
STEM教育理論表現為多種學科的自然融合,教師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滲透這些理念,能夠讓學生有更多學習思考的選擇。學生在跨學科運作中獲得豐富的學習啟迪,對學科認知展開系統性構建,其學習探索呈現高效性,這樣的教學設計無疑是比較有價值的。學生對STEM教育理論的理解和應用,要體現在學習思考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教師不需要進行理論講解,只需讓學生借助對接思考完成融合和接納,這樣的學習才具有創造性,學生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才會更為鮮活而豐滿。
三、組織STEM教育理論實踐活動
設計數學學科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從活動形式選擇、活動程序組織、活動效果評價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為學科活動順利展開創造良好條件。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活動時,還要對活動的融合性進行探索,讓學生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展開互動探索學習,給學生形成心理沖擊并啟動思維,讓學生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建立綜合學習認知能力。生活觀察、實驗操作、數據處理、案例分析、社會調查、質疑釋疑等,這些都離不開多種學科的支持,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的認識。
數學與科學、技術等學科的融合點較多,教師在選擇滲透切點時,要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度解析,推出更多滲透性活動,讓學生在探索性學習過程中完成思維對接。如教學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2《直線、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質》時,教師借助多種實驗演示,對直線與平面平行的性質定理進行直接的展示和解讀,要求學生自行開展生活化的實驗,對直線與平面平行的性質進行驗證思考。學生積極行動起來,開始思考教師設計的問題。如:如果直線與平面平行,這條直線與這個平面內直線的位置關系如何?學生開始實際操作,對直線與平行平面內的直線關系進行梳理,結果發現,如果直線與平面平行,這條直線與平行平面內直線的位置關系有平行或者異面兩種,并可以用實驗操作的方法進行驗證。教師繼續投放相關思考問題,讓學生利用多種實驗操作完成認知驗證。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鼓勵學生自行展開思維設計,并利用實踐操作對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進行推導,建立系統性學習認知。學生有實驗操作的經驗,自然能夠積極響應,開始了創意性探索,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展開推導和思考,使學習探索活動順利展開。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來驗證相關問題和結論,其目的是要借助技術、工程、實驗等學科手段,對數學原理進行推演和證明,使學生自然形成數學學科認知基礎。學生有推導操作經驗,教師適時進行延伸設計,鼓勵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驗證操作,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展開學科融合探索。在這個操作過程中,要運用到技術、科學、工程等學科的知識,STEM教育理論應用特征更為鮮明。
四、拓展STEM教育理論訓練設計
數學學科訓練內容選擇、訓練形式創新、訓練延伸組織等,都需要教師進行融合性探索,借助更多輔助手段,推出更多學習活動,與學生生活進行多點對接,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中提升學科綜合素質。STEM教育理論與數學訓練設計相融合,教師要對學生的學力基礎和訓練訴求做好評估,以便為學科訓練方案的設計、投放、執行、評價創造良好的條件。學生對融合性訓練設計較為關注,教師要有對接創新的意識,對學生的學習思維走勢、訓練基礎等制約因素做出科學判斷。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學科訓練融合設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數學、科學、技術、工程等多種學科的融合,體現了STEM教育跨學科的共性追求。教師對多種學科特點進行綜合處理,推出更多實踐性訓練內容,勢必對學生形成心理沖擊,以提高訓練的有效性和實踐性。如在教學蘇教版高中數學必修2《圓的標準方程》相關內容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生活圖片,要求學生對這些圓的生活應用有直觀了解,然后推出學習內容和任務:如隧道的出口是一個半圓形,如何借助坐標法研究圓的方程呢?學生開始對應思考,課堂學習順利啟動。在導學環節,展示隧道出口圖形自然帶有工程特點,對圓的坐標進行研究屬于科學范疇,對圖形進行對應討論又帶有技術特點。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環節,其學習思維順利啟動。教師繼續引導,設計更多實踐性任務:生活中有太多圓的圖案,借助多種信息渠道展開搜集活動,找到這些案例,進行必要的測量,根據掌握的數據進行計算和推導,通過建立坐標系列出圓的方程,在解讀過程中建立圓的方程認知。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展開信息搜集,很快就找到身邊的一些圓形物品,開始了具體的觀察和測量,在互動交流中達成學習共識,設計出圓的方程,在解讀過程中完成認知內化。教師讓學生進行集體展示,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集中介紹操作經驗,給學生提供相互學習的機會。
教師設計生活畫面,要求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分析,結合數據展開計算操作,自然形成圓的方程的解題能力。特別是生活案例的尋找,讓學生有了更多真切的感知體驗,其實踐特征更為鮮明,學生從操作推演中獲得的學習體驗也更為深刻。結合生活案例展開規劃和操作,其學習帶有科學、技術、工程的意味,教師做出針對性設計,讓學科學習帶上STEM教育理論特征。
數學與科學、技術、工程等學科有較多相通之處,教師借助STEM教育理論展開融合性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機會,形成新的教學動機,以滿足學生跨學科探索的要求。高中學生有一定的學科認知基礎,教師適時啟動STEM教育理論教學機制,能夠對學生形成思維沖擊,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科探究環節,在實際操作中建立學科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戴天竹.STEM教育理念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數學,2020(11).
[2]沈黨平.整合教育,理念升級: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的建構[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8(7).
[3]歐陽才學.STEM教育理念下數學教學實踐探索[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9(30).
【作者簡介】平麗敏(1971— ),女,江蘇無錫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現就職于江蘇省揚州市新華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數學教學與研究。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