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樊蓉 羅燕明 鄧煥英
【摘要】本文闡述《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這三首詩的群文閱讀教學設計,設計了導入新課、誦其詩、望其景、感其心、識其人、歸納小結等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找出詩人登臨所望之景,結合關鍵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理解詩歌的豐富意蘊和內涵,并要求學生運用比較的閱讀方法,感受登臨詩的異同,加深對登臨詩的理解。
【關鍵詞】登臨詩 群文閱讀 誦讀 問題導學 比較閱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061-03
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選文體裁多樣,無論是散文還是詩歌均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或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著作者的人生思考。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生活哲理”,本單元的語文素養點是“比較閱讀、托物言志”。《古代詩歌五首》選取了《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游山西村》《己亥雜詩(其五)》這五首中國古代詩歌,與本單元的主題非常契合。陳子昂、杜甫、王安石、陸游、龔自珍等詩人用雋永而富有哲理的詩句表達了對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本課時整合了前三首詩,均要求學生了解作者,理解詩意,把握詩歌主旨,有感情地朗讀及背誦詩歌。這三首古詩從題材上都是登臨詩,古人有登高必賦的傳統,大抵是登高望遠,空間開闊,視線所及,往往引發詩人萬千思緒。本單元的一個教學重點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觀察、體驗、描摹景物的。在閱讀方法指導上,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比較的閱讀方法,一方面同中求異,了解其差別;另一方面異中求同,探尋其規律。學生閱讀三首詩應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知人論世,理解詩歌主題。
一、課標解讀
詩歌教學以誦讀為起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誦讀的評價,重在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所以詩歌教學要用好誦讀這一手段進行語言訓練和文意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中國古代詩歌的語言凝練蘊藉,所以學生要先讀懂詩歌,才能進一步感悟思考,才能結合詩歌內容積極思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說出自己的體驗,才能讓那些美麗的詩歌語言照亮精神世界。
二、學生解讀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發展較快,自我意識增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在古詩詞閱讀積累方面,自己能有簡單的認識,也已掌握基本方法。學生欠缺的是設身處地體會人物情感,在對環境描寫的理解中體會人物心理的能力。經過新課程理念的熏陶及實踐,學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以教學評價反推活動設計,繼而考查教學目標的設置與學情的匹配度。在教學設計中重視學生活動設計,努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有更多展示機會,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使各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解讀方法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在誦讀的基礎上找出詩人登臨所望之景,結合關鍵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理解詩歌的豐富意蘊和內涵。
3.運用比較的閱讀方法,感受登臨詩的異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
在誦讀的基礎上找出詩人登臨所望之景。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理解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三)教學難點
運用比較的閱讀方法,感受登臨詩的異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解讀方法
1.教學方法:講授法、問題導學法。
2.學習方法:誦讀法、比較閱讀法。
3.教學手段:電化教學。
四、教學實錄
(一)導入新課
師導入:同學們,《中國詩詞大會》有個環節特別有意思,那就是看圖猜詩,今天咱們也來試一試。看這幅圖,你能猜出它是哪一首詩嗎?
師:請看老師給出的關鍵詞——“日”“樓”。
生:這幅圖再現的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p>
師:對,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師:“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高處有別樣風景,詩人們登高總能生出無限感慨。今天我們要做一個嘗試,把第五單元21課的三首古詩放在一起學習,它們分別是《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登高抒懷的詩,我們把它歸類為登臨詩。請同學們集體讀一讀學習目標。
生(齊讀):(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2)能在誦讀的基礎上找出詩人登臨所望之景,結合關鍵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理解詩歌的豐富意蘊和內涵。(3)能運用比較的閱讀方法,感受登臨詩的異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誦其詩
師:誦讀,是詩歌學習最好的活動。朱熹曰:“凡讀書,須字字響亮。”請同學們打開語文課本123頁,集體朗誦這三首古詩。
(生集體朗誦)
師:同學們讀得很整齊,但誦讀古詩要做到抑揚頓挫。我們來聽聽示范朗讀,注意名家是怎樣把握節奏和停頓的。
(生聽范讀)
師:繪聲如畫,聲音和語言是可以打動人心的。我想請同學們學習名家自由大聲誦讀。
(生自由誦讀)
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接下來是個人誦讀的時間,從“登飛來峰”開始,誰來試試?
(生A讀《登飛來峰》)
明確:流暢節奏準確。詩人說“不畏”,就要讀出詩人的勇氣和決心。(屏顯加上重音符號的“不畏”)
師:杜甫的《望岳》誰來試試?
(生B讀《望岳》)
師:《望岳》因為氣勢雄渾,所以就對全詩的朗誦設計提出了挑戰,尾聯是全詩的重點,氣息最足,力度最強。尤其是“會當凌絕頂”一句,采取波峰類的語勢,“凌”字隨陽平調拔地而起,音域提至最高?!耙挥[眾山小”一句適當加入一些虛聲成分,給人以雄渾大氣之感,同時心中要充滿堅定的信念。(屏顯標紅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詩)
師:《登幽州臺歌》,誰來朗誦?
(生C讀《登幽州臺歌》)
師:請同桌評價他的朗誦。
生:他讀出了節奏和停頓,還讀出了感情。
師:他的朗誦讓我們感受到了古詩詞的聲律之美,這是一首很特殊的古詩,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差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舒徐流暢,“之”“而”兩字拖長或重讀。(屏顯《登幽州臺歌》節奏停頓)
師:請同學們集體誦讀《登幽州臺歌》。
師:誦子昂文章,堂上書聲瑯瑯,請你來概括,我們誦讀古詩要注意什么?
生:語調、停頓、節奏、情感。
師:誦讀古詩的速度,語調,停頓非常重要,朗讀時展開豐富的想象,希望同學們能一遍又一遍地讀好課文。
(三)望其景
師:登臨詩的一般創作思路是:(1)登臨何時何處?(2)目見何景何物?(3)生發何感何懷?今天我們就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學習。
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弊屛覀兏娙说哪_步,感受不同的風景。我們一起來看表格。
學生活動:回答地點,找到描寫景物的詩句。
師:看到詩題就已經初步明白了詩人登臨的地點了。我們快速填表回答。
生:《登幽州臺歌》中,詩人登臨的地點是幽州臺。
師:誰來介紹一下幽州臺?
生:幽州臺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
師:原來幽州臺是有歷史背景的。
生:《望岳》中,詩人登臨的地點是泰山。
師:泰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山”,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泰山是有文化背景的。
生:《登飛來峰》中,詩人登臨的地點是飛來峰。
師:哪位同學來介紹飛來峰?
生:飛來峰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瑯琊郡東武飛來。
師:飛來峰是有傳說背景的。
師:請同學們找出每首詩中寫景的句子,讀一讀,小組合作學習并討論,各寫出景物什么特點?可以用一兩個詞概括。
師:同學們,我們討論的時間到了,三位詩人所見何景呢?
生:我從詩人的心中景感受到幽州臺歷史悠久。
生:我從“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看到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師:《望岳》第二句寫出了泰山的高,都能把天一分為二了。怎么把“高”組個詞或找個成語,來更好地體現泰山的高?
生:高聳入云。
生:巍峨高大。
……
師:“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哪些字用得妙?
生:“鐘”“割”。
師:“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割”字本很普通,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高大的泰山把天都一分為二了。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生:我從“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中看到飛來峰的高聳入云。
(四)感其心,識其人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哪一個詞、哪一句詩讓你感受到詩人的感情?
生:我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感受到陳子昂不被理解和賞識的孤獨。兩個“不見”相互映照,表達出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感傷。
師:還有嗎?
生:我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感受到了杜甫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絕頂,傲視群雄的雄心和氣概。
師:我們集體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讀一讀。
(生齊讀)
生:我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中看出詩人對保守勢力的蔑視,以及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師:(總結)我讀到了一個忠心報國卻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詩人,這是一種大孤獨;我讀到了一位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詩人,這是一種大氣魄;我讀到了一位有著雄心壯志的詩人,也是一位無所畏懼的改革家,這是一種大抱負。
師:詩人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這種抒情方式叫……
生:借景抒情。
師:我們不僅要讀到陳子昂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愴,更應該懂得他的家國情懷,對社會、國家的歷史責任感。同樣,憂國憂民的杜甫和推行新政、有著“富國強兵”之宏愿的王安石都有著這樣的家國情懷。
(五)歸納小結
師:今天我們用群詩學習的方式學習了一組登臨詩,認識了三位優秀詩人。通過三首詩歌的對比聯讀,你能求同比異嗎?請根據表格用一句話來歸納登臨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同為登高抒懷,三位詩人因登臨地點不相同,所見景物自然也不同;因登臨時人生際遇和心境不一樣,抒發的情思也不一樣。
師:大部分的詩歌表達是約定俗成的,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整合,從一首到一類,這對提升詩歌理解力和感受力大有好處。課后自讀杜甫的《登樓》、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進一步體會登臨詩的藝術魅力。人生自有詩意,那些美麗的詩歌語言有一天終將照亮我們的精神世界。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板書設計
登臨詩的千古情懷
幽州臺:歷史悠久、蒼茫開闊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泰 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 不怕困難、勇于攀登
飛來峰:高聳入云、雄渾壯闊 雄心壯志、無所畏懼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五、案例分析
黃萍老師《登臨詩的千古情懷》可以說是一節群文閱讀教學的示范課,這堂課有四個亮點。
第一個亮點是將比較閱讀的方法運用得淋漓盡致。群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比較閱讀,比較閱讀的核心可概括為八個字——“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巴?,都是登臨詩,因為相同所以走到了一起。在“同”的過程中又有“不同”,“同中求異,各美其美”,所以教師又帶領學生尋找時間、地點、描寫景物的詩句、情感等不同的點。“異中求同,美美與共”,再回到“同”中來,它們都通過相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即“我”登臨看到這些景,“我”是要表達“我”的情感。黃老師帶領學生從認識這組詩的“同”到“不同”再到“美美與共”,很好地體現了比較閱讀的方法。
第二個亮點是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群文閱讀教學的終級目標是讓學生得到思維的提升。群文閱讀教學從原來的一篇走向一組,走向一組的目的不僅僅擴大學生的視野和閱讀量,更應該是從一組到一類,總結出這一類文章的共同規律,從而指導學生進行同類文章的閱讀,它應該是學生思維廣度、深度以及對問題系統化認知不斷加深的過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第三個亮點是問題設計富有智慧。群文閱讀教學最大的挑戰就是對教師智慧的挑戰。教師上好一篇文章都不容易了,要把一組文章上好更不容易?!盎睘楹?,化難為易”是對教師的挑戰,在一組文章中如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教師搭建腳手架很重要。知識在“那里”,學生在“這里”,教師要帶著學生從“這里”走向“那里”不是把知識摘下來丟給學生就可以了,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孩子,而是帶著孩子走向知識。在帶著孩子走向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問題的設計非常重要。主問題的設計就是文章的脈絡,黃老師的主問題“誦其詩,望其景,感其心,識其人”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環環相扣。主問題之下小問題的設計很容易出現“碎”和“雜”的問題,對此,黃老師用表格的形式呈現問題,這樣的設計方式讓問題的呈現更清晰、直觀,有效地把問題“化繁為簡”,避免“碎問碎答”。
第四個亮點是對學生的引導有章法。例如,黃老師在引導學生“誦其詩”這個環節中,先讓學生讀《登飛來峰》,學生讀完之后,黃老師將朗讀指導的著眼點放在重音上。接著,黃老師指導學生讀《望岳》,這次指導重在關鍵句,表達杜甫志向的尾聯氣息加重、力度最強。最后,黃老師指導學生誦讀《登幽州臺歌》,這次指導的重點放在拖音上。三首詩教給學生三種不同的朗誦方法,教完以后,黃老師又引導學生回過頭思考古詩的朗誦方法,學生把教師教的三種方法綜合起來,就能掌握朗誦古詩的技巧,這就是很好的學法指導。這堂課中還有許多類似這樣的細節,可見課堂順暢的背后是教師有意識的精巧設計。
【教師簡介】黃 萍(1981— ),女,瑤族,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群文閱讀的探索與實踐;樊 蓉,高級教師,南寧市第十四中學副校長,廣西首批“國培計劃”和區培計劃”專家庫專家,廣西中小學語文學科中心組初中組組長,南寧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南寧市學科帶頭人;羅燕明(1976— ),女,漢族,高級教師,廣西教研院初中語文兼職教研員,廣西中學語文學科中心組成員,現任賀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初中語文教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課例研究及初中生語文素養培養的實踐研究”;鄧煥英,女,高級教師,賀州市八步區初中語文教研員,賀州市初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廣西中學語文優秀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