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

【摘要】本文基于統編教材一個單元內容就是一個大的主題的編排特點,論述通過單元主題進行有效的習作單元教學的方法:研磨精讀課文、解析“交流平臺”、巧練“初試身手”、用好習作例文、傳授習作策略。
【關鍵詞】習作單元 教學效率 五位一體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077-03
從三年級上冊開始,每冊教材都設有一個獨立的習作單元,由“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五個板塊構成?!熬x課文”重在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寫作的方法;“交流平臺”結合對精讀課文的分析,梳理總結從精讀課文學到的寫作范式;“初試身手”讓學生嘗試運用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表達;“習作例文”為學生提供習作范例,便于學生借鑒和模仿;“習作”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習作方法,結合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經歷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將五個板塊內容進行有機整合,“五位一體”指向習作,習作教學才能有的放矢,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一、研磨精讀課文
(一)單元整合教學,精準把握目標
鑒于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是為習作教學服務的,教師在教授精讀課文時,不應是指向單純的閱讀分析,而應指向利用精讀課文,把零碎的知識以一個點為中心重新歸整,從而達到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的目的。教材強調的是教學資源的整合與生成,注重突破主題目標,著眼于單元學習的整體性與實踐性。
一是課與課的整合,并行教學。如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是“奇妙的想象”,教師可以圍繞單元主題“走進想象,感受想象,發揮想象,創造想象世界”,結合課程標準、中年級教學目標,打破常規的教學形式——單篇課文獨立教學,找到單元精讀課文的共同點并有效地提煉共性,再重新進行單元整合教學。通過研讀,我們可以提練出《宇宙的另一邊》和《我變成了一棵樹》的共性問題:你覺得課文的哪些想象有意思呢?如果讓你去探索或者你也變一變,還會發生什么奇妙的故事呢?如此一來,教學既凸顯了“大膽想象”“走進想象,感受想象”的雙線特點,又融合了單元語文要素目標。
二是精讀課文和其他板塊進行整合,縱向教學。以六年級下冊的習作單元為例,為了突破用環境來表達人物情感的學習難點,教師可以打亂教材安排的授課順序,將《那個星期天》和“初試身手”結合,通過《那個星期天》中的環境描寫,如讓學生初步感知當人物的心情不同時,對景物的感知也不同。此時,加入“初試身手”作為小練筆,讓學生習得利用環境來表達人物情感的寫法。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學生能更輕松地獲得寫作方法。單元里的精讀課文不僅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更是習作模仿的好范文,因此,教師可以把每個單元的主題整合好,不局限于習作單元的習作例文,在指導學生習作的時候可以從單元中的范文出發,進行相關的仿寫訓練。
(二)抓住核心知識,形成核心問題
核心知識和教學重難點不同,教學重難點是相對于教學全程與教學任務的實現而言的,主要解決的是教學活動中的輕重主次問題;核心知識是相對于課堂知識總體與教學策略而言的,主要解決的是教學優化的切入點選擇問題。習作單元的重點當然是習作,但是不同語文要素中習作的核心知識也不一樣。抓住了核心知識就等于抓住了教學主脈、教學主線、教學主調,其他課堂知識必須圍繞它來組織安置。因此,在執教習作單元時,教師應該根據核心知識,提出核心問題,進而引申成子問題串,在文章的寫法上有所側重,引導學生在課文和習作例文中習得寫作方法,并學以致用。
以統編語文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為例,本單元習作目標是“把觀察所得寫下來”,核心知識應當是要求學生在學習后學會在生活中留心觀察事物,有所發現,并能在此基礎上學會細致的觀察,對事物有深入的了解?!洞畲镍B》是觀察動物的課文,教學設計中的核心問題要緊扣細致觀察,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如何去觀察動物的外貌和動作,使學生在心中初步建立觀察的概念,以及明白留心觀察的好處?!督鹕牟莸亍穼τ^察的要求有所提升,核心問題的設置應讓學生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留意事物的變化,并拓展說一說身邊事物變化的例子,為接下來的習作做好鋪墊。
二、解析“交流平臺”
統編語文教材“交流平臺”板塊在語文園地中所占分量并不多,但卻是“隱性”的知識體系。細讀“交流平臺”的內容可以發現其貫穿每個單元的始終,有文字積累、方法指導、能力遷移、習慣培養等,重心是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統編語文教材比較重視語文知識體系的構建,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建構意識,以“交流平臺”的教學目標為原點,注重思維輻射,把每個單元的知識點構建為“知識樹”,系統歸納基礎知識、閱讀方法、寫作技巧,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交流平臺”緊緊聯系著本單元的精讀課文,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那么,如何使用“交流平臺”呢?
一是融于精讀課文,指導寫法總結。在習作單元教學中,“交流平臺”板塊編排在兩篇精讀課文之后,教師如果按照編排順序去上課,就會發現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精讀課文教學目標不準確,沒有起到把握教學重點指導教學的作用;二是先學精讀課文再學習“交流平臺”,會導致教學內容的重復,再學“交流平臺”的意義似乎局限于復習寫法。因此,應先通過學習“交流平臺”,把握精讀課文的教學重點,并落實在精讀課文中,最終習得“交流平臺”所列舉的寫法。
二是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習得寫作方法。注重“交流平臺”的交流性質,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強調通過自主學習總結方法。在進行精讀課文教學時,教師應適當穿插“交流平臺”總結的寫法,讓學生深入文本,看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了這種寫法。如六年級下冊的《匆匆》一課,在講到第一自然段一連串問句時,讓學生結合課后問題思考:一連串的問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內心感受,體會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然后出示“交流平臺”的相關部分,再讓學生回到文中找找還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這種方法。學生自然就能找到第4自然段,一連串的問句表達了作者對時間飛逝的婉惜和感嘆,很能打動讀者,容易使讀者產生相同的感受。特別要注意的是,這部分的學習要突出學生的自主交流,培養學生自己總結方法的能力,可采取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的策略。
三、巧練“初試身手”
突出“練筆”特點,助力寫法習得?!敖涣髌脚_”旨在讓學生在自主交流中總結寫法,那么“初試身手”呢?編者的意圖是什么?顧名思義,“初試身手”應該旨在將“交流平臺”中學到的寫法進行嘗試運用,從而讓學生從“習得方法”轉向“運用方法”,最終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形成寫作和表達能力。這樣看來,“初試身手”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那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如何開展“初試身手”的教學呢?
筆者認為,可以將“初試身手”整合在精讀課文教學中,為精讀課文生成的寫法提供“練筆”的素材。以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那個星期天》這篇課文主要以落實“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這兩種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為主要教學目標。通過學情分析,“環境描寫”對學生來說是個未突破的難點,教師應該把思考的著力點放在如何利用這篇精讀課文突破這個難點上。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是這樣處理的:先找出幾處環境描寫的句子,讓學生細細體會。如:去年的荒草叢里又有了綠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又如: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這兩處的環境描寫,都能表達人物情感。筆者引導學生質疑:荒草叢中又有了綠色,應該給人生機盎然的感覺呀,為什么作者這里卻給人失落的感覺?夕陽在中國文人的筆下也有無限美好,我們卻能從作者的“一派荒涼”中感受到他無比難過的心情——由此引出環境會因人的心情不同,而給人不同的感受。至此,筆者借機出示本單元的“初試身手”:我們都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當心情不同的時候,對身邊環境的感受也不同。同時出示了兩組不同心情時對同一種環境的不同感受作為例子。趁學生還在學習本篇課文,筆者對后面“初試身手”內容的授課順序進行調整,將它變成了《那個星期天》這篇精讀課文的小練筆進行組合教學,從而突破了環境描寫的難點,助力習作方法的落實。
四、用好習作例文
統編語文教材中,兩篇習作例文的編排給學生的習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架,對最后習作目標的達成作用巨大。我們都知道,人類許多技能的習得,都得益于模仿,模仿能使我們快速找到掌握技能的方式和方法。習作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必須重視習作教學中范文的引領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發揮習作例文有力的支架作用呢?下面,筆者以統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為例,詳細闡述操作的方法。
一是課內例文引領——示范引導策略。本單元是說明性文章主題學習,閱讀訓練要素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表達訓練要素是: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習作主題是:介紹一種事物。要求“選擇一種自己熟悉并感興趣的事物介紹給別人”。在這一習作單元中,安排了兩篇習作例文,一篇是事物性說明文《鯨》,一篇是事理性說明文《風向袋的制作》。兩篇例文均由正文、旁批、課后習題三部分組成。正文是范本,能幫助學生打開創作思路;批注對應正文內容,是習作過程的體現,能幫助學生明確寫作方向;課后練習是對寫作方法的總結體現,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找到表達訓練要素。比如,《鯨》的旁批共有三處:第一處旁批提示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以及為了描寫鯨的龐大使用了列數字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第二處旁批提示該如何分類別把事物介紹具體;第三處旁批則重在揭示“打比方”說明方法運用的好處。課后練習題“對照批注和課文內容,說說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說明鯨的特點”則直接指向本次習作的語文要素。
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回憶說明文需要掌握的知識點:(1)明確說明的對象;(2)掌握基本的說明方法;(3)理解說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學習和復習鞏固,學生對如何進行說明文的寫作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他們明白了:寫作的擬題要領;如何運用合適說明方法;寫作的重點應是事物的主要特征;語言的表述必須準確科學。這就為學生有效地展開寫作做好了鋪墊。
二是課外例文拓展——補充說明策略。課外閱讀的作用是對課內閱讀進行有效補充和擴展。雖然教材中所選取的例文具有極強的代表性,但篇幅畢竟有限,而課外閱讀范圍廣,題材廣泛,對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文學素養的提升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單一的引領會局限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打開創作思路。因此,在教學習作例文《鯨》之后,筆者帶領學生閱讀課外書《細菌世界歷險記》的第一章,讓學生通過對比,談談自己的感受。很多學生指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作比較、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也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但《細菌世界歷險記》讀起來更有趣,更吸引人。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細菌世界歷險記》更多地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可見,打比方說明方法的運用可以使說明性文章更生動、活潑、有趣。此項例證的補充使學生明白原來說明文并不是只能平鋪直敘、寡淡無味的,也可以寫得生動、活潑、有趣。這樣一來,既補充了說明文類別,又拓寬了學生創作的思路。
其實,在習作單元教學中,兩篇精讀課文、兩篇習例文、課外例文、“小練筆”都可以作為單元習作教學的“好例文”。在整個習作教學過程中,例文的示范作用應充分穿插在審題、構思、行文、講評等多個習作教學環節之間。這些例文中的構段方式、寫作方法、行文思路等都可以作為學生模仿和遷移的例子,并可在習作后的講評中作為欣賞和評價的范本。讓習作例文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架設橋梁,通向學生習作能力成長之路。
五、傳授習作方法
學習語文最終是為了有效地表達,習作單元教學編排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因此,引導學生運用習作方法,結合閱歷進行習作創作,才是習作單元教學的“重頭戲”。通過實踐探究,筆者認為習作教學可以多措并舉,多管齊下,真正服務于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
一是吃透教材,關注學情。吃透教材是開展習作教學的關鍵,教師應緊扣新課標,抓準語文要素的落實要求,并聚焦習作單元要求,關注學情,即了解清楚學生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從而明確目標,明確重難點,進而采取高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習作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是通過實踐“微習作”,助力習作教學。“微習作”主要是讓學生將課堂內外的點點滴滴加以內化吸收,豐富習作的素材,導入習作的方法,形成一篇“小型作文”,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習作動力。如課間引導觀察積累、課堂鏈接閱讀寫作、課下激發創作動力等。
三是以“微電影”為媒介,優化習作教學。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直觀、形象、新穎、感染力、可視性強的“微電影”調動學生觀察、思維、聯想和想象等因素參與習作活動,通過“微電影”引路,激發學生“想寫”的興趣;運用“微電影”,創設習作情境,突破學生習作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難點,使學生“愛寫”,形成最佳的心理狀態,“不吐不快”。
四是講究評改實效性,提升習作水平。葉圣陶先生說:“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學會了自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绷曌鲃摼幨菍W生初步構想的成果,是學生一個完整的寫作創作過程。然而,學生在表達內心想法和體現創作意圖上有所缺陷,必須經過細致有效、有針對性的評價和修改,才能更好地促進習作能力的提升。因此,習作評改是習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讓學生在小學各個學段達到相應的目標,教師需要逐步實施有效的評改策略,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寫前評、課中評、課后評及分單元、分階段側重評等方式,逐步提升評改能力和習作水平。作文評改可以是當堂面批,課后學生自評互評,家長參評,教師點評,也可以綜合運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绷曌鹘虒W,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方法得當,有利于促進學生習作能力提升的方法都值得一試。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特點,靈活選擇教法,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讓習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字詞開始、從句段著手、從篇章布局、從格式深入,為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打牢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王亞娟.小學語文部編版習作教學策略例談[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5).
[2]楊淑珍.談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單元整合[J].學周刊,2019(14).
[3]劉霞.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37).
[4]胡勝蓮.淺談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3(10).
[5]顏淑芳.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實踐[J].知識窗(教師版),2017(5).
[6]楊凌.小學語文教學中“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9(20).
【作者簡介】黃 惠(1984— ),女,壯族,廣西靖西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市江南區富樂小學,研究方向為閱讀和習作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