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琳
【摘要】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中職英語教師重點研究的教學課題,但是在中職英語實際教學的各環節中,大多數教師更加重視英語的語音、語義、詞義的教學,對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關注較少。故此,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為基礎,探索實際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實現推動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職業核心競爭力全面化發展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中職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策略研究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縮小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最大程度減少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在日常交流中所產生的誤解及矛盾。所以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形成,不僅是中職英語教學的重點之一,也是中職學生內化英語知識所掌握的必要前提條件之一。本文結合微課式、體驗式、專題式教學手段,希望加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形成,從而為學生職業化道路發展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一、微課式教學,加強學生對詞匯精準把握
微課作為信息化教學工具的代表之一,課件不僅具備短小精悍的表現特征,也符合學生學習形象化認知需要,所以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應當充分發揮微課教具的功能優勢,實現對傳統教學各個環節的系統化調整,以此減輕學生學習難度,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傳統的英語詞匯學習較為枯燥、機械,這不僅是教師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學生最容易產生負面化學習情緒的環節之一,假設,在學生識記不同英語詞匯過程中,要求學生進一步辨別中文與英文詞匯背后所具有的差異性及豐富內涵,這無疑提高了學生學習難度,所以教師可以發揮微課教學的特點,以此提高學生的識記效率和準確度。如:“月亮”一詞,對應的英語詞匯為“moon”,當中國人說起“月亮”,詞義更多關聯團圓、愛情、故鄉的詞義。但是,歐美人關聯是一個人反復無常的性格,甚至詮釋一個陰森的環境氛圍。再如,“藍色”一次與英語的“blue”相對應,但是,在“blue”英語詞匯含有憂郁的表達意思,但是中文“藍色的”則沒有這一層含義。為此,為了帶領學生掌握不同詞匯及短句所具有的豐富文化內涵,那么教師在講述單詞、短句過程中,通過微課直觀的畫面,為學生形象動態表達不同詞匯的含義,以此加強學生的識記能力。此外,教師將一個單元或者多個單元,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短句及單詞,做成云課件,使得學生在課后可以自主復習,這樣圖像化的自主瀏覽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也將加強學生對不同詞匯的準確把握。
二、體驗式學習,感知跨文化口語交際語境
多數中職學生通常沒有機會接觸中英文跨文化交際的實際場景,這非常不利于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形成。所以中職教師應當根據教學條件模擬中英文跨文化交際場景,以此保證學生仿真性體驗式教學中,不斷感知跨文化口語交際語境,從而保證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例如,根據中職英語課程的安排,教師可以借助寓言手偶劇、皮影劇、課本劇、校園劇的表演形式,定期設計不同的表演主題,并且設計不同的獎項。如:在寓言手偶劇中,由學生雙手戴上不同的玩偶,進行一場中英文對話,主題選擇應當貼切英語課程內容,而教師則根據課程內容,創編不同的中英文對話。再如,借助西方節日的圣誕節、萬圣節、火雞節等,教師創編口語對話劇本,準備簡易的角色頭飾,并且將班級學生劃分不同的表演小組,推動各小組在賽前預練、賽中表演、賽后教師評價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口語交際過程的敏感度。這樣不同形式的表演比賽,不僅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主動性,也將保證學生在樂學狀態下提高自己對不同文化及內涵的認識。
三、專題式活動,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認識
基于西方文化內容涉及的廣泛性與復雜性,所以教師可以定期舉辦一場專題式講座活動,針對中西文化的差異性,通過課堂專題式講座,為學生娓娓道來中西文化的差異性,也能夠保證學生短時間了解更多面的西方文化。其次,專題式活動不能夠僅限教師的傳播與普及,這不僅是英語課時的限制,也是文化認知是一個復雜而多面的學習過程,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課后時間舉辦不同的專題式活動,如:設計——一周西方新聞播放活動、西方重大節日緣起與發展、西方各民族風俗習慣探聞等。以小組形式展開,促使學生通過電視、雜志、網絡等多個環節收集資料,以此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此外,專題式活動的開展,應當結合自己的教學目標,盡可能靠攏學生學習的興趣點,這樣才能確保專題式教學活動發揮應有的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基于職業化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學生職業核心競爭能力和綜合素養提高,始終都是一線教師重點研究的教學議題,那么中職英語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則是中職英語教育教學的重點之一,所以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實際學習反饋,也要與時俱進豐富自己的才學,這樣才能創新符合學生學習實際需要的方式方法,從而更好地建構高質量、高效率的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陳蓓紅.中職學校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長江叢刊,2020(18):65-66.
[2]陳靜靜.國際視野背景下中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9(30):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