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梁
【摘要】自教育改革實行以來,廣大一線教育工作都在對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進行革新,力圖探尋出新型的高效的教學模式用以提升教學質量。“翻轉課堂”是素質教育背景下發展的產物,將其應用于現代教學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教師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初中化學是一門較為復雜的學科,對于新接觸這門學科的學生而言具有較高的難度,因而初中化學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多樣化的課堂形式與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推動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初中化學
新課改的不斷發展使得目前的教學形式產生了新的變化,微課是現代教學模式中的新型教育資源,其靈活的教學方式減少了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束縛,大力推動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激發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推動初中化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1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應用于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優勢
教育信息化促使了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更新,而翻轉課堂的應用發展對教學課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一、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電子設備作為作為信息時代資源共享的主要載體,對素質教育的發展具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微課教育資源的共享使得學生在選擇學習資料時更加自由,讓學生真正實現了按需學習。由于微課的線下學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還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進行學習,這促使了學習效率的提升。二、增加了學習趣味性。不管是微課,還是翻轉課堂,都迥異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其應用于初中化學教學課堂中,無疑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沖擊感,有效促進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同時借助于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構建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快樂學習。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微課翻轉課堂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模式的束縛,在課堂上給予了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化學綜合素質。將微課翻轉課堂應用于初中化學課堂中,可以促使學生形成課前預習、課上強化、課后鞏固的學習習慣,從而促使學生樹立主動學習的學習意識。綜合以上幾點來看,將微課翻轉課堂應用于初中化學課堂中,是教師創新教學模式的一大進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與趣味化學習,還有利于提升初中化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2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運用微課翻轉課堂的策略研究
2.1保證課前預習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是直接帶領學生進入到課堂內容的學習當中。還有一些教師則是讓學生自行預習,但由于化學知識較為復雜,部分學生的自制力與理解能力都較差,導致預習的效果不盡人意。然而學生課前預習的效果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短小精悍但卻內容豐富的特點,在課堂導入部分實行課前預習。教師可以在網絡上尋找到優質的教學資源,利用視頻、圖片、音樂等形式對課前預習的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展示,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這樣新穎的教學方式既不占用太多的課堂時間,又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課堂預習。再加上新鮮有趣的視頻圖片增加了課堂預習的趣味性,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2.2課內正確引導
微課翻轉課堂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有效利用了網絡的開放性,讓初中化學課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翻轉課堂創設教學情境。在化學教學中,學生不可避免會產生許多問題,但由于傳統課堂對學生的壓抑影響,許多學生不敢在課堂上發言,因此教師需要創設出輕松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提問。教師可以將教學的重點內容整合為微課視頻,在學生觀看了視頻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總結出大家覺得疑惑或者理解有難度的內容,再與學生一起探究這些不解之處。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翻轉課堂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微課本就時間短、內容多,可以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以微課的形式展現。由于微課是以視頻的形式呈現,相較于傳統的口傳筆授,微課的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強烈。再加上,教師以微課的形式授課,可以讓復雜的知識更形象化,使得學生能夠更快速地掌握這些重難點知識。
2.3加強課后鞏固
初中化學教師運用微課的形式來加強課后鞏固,不僅更加靈活方便,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按照章節來制作微課視頻,將視頻共享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復習知識。教師還可以每日對化學課堂教學新內容中的重難疑點進行歸納和總結,并不斷加強內容之間的聯系性,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更能讓學生深入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網上尋找優質的教學資源共享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學習和了解,從而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的目的。
3結束語
總之,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微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與有效性,體現出了化學課堂的良性發展。因而,教師可以可以在課前、課內、課后三個階段有效引入微課的教學形式,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莉. 再談翻轉課堂下的微課[J].教育學文摘,2020(22) :23.
[2]吳福平. "微課"開啟翻轉課堂之門[J].中小學教育,2021(08) :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