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迪克孜·庫萬
【摘要】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也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是培養學生化學綜合素養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如何靈活運用化學實驗、多媒體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等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進行化學學習,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就成了一個十分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研究精神; 多樣化教學;初中化學
引言:在進行初中化學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教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基于化學本質帶領學生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探究。從其根本原理上對于化學知識進行徹底的歸納了解。這不僅對于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能夠有極大提高,還有助于其核心素養的良好發展。
一、以化學實驗為基礎,開展多樣性教學
在化學教學之中,實驗占據著及其重要的地位。想要開展好初中化學的多樣性教學,利用好實驗課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應充分重視實驗的作用利用實驗將多樣化教學滲透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通過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促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深入學習與驗證化學理論知識,并加強學生對自身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而較好的提升其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舉例來說,在進行氧氣性質的驗證實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氧氣的制取和收集。當學生使用排氣法完成了對氧氣的收集,并想要進行木條復燃的實驗對于是否收集完氣體進行驗證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不要僅僅只進行十分簡單的驗證,而是在課本中所指導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設置新的課題: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來檢測能夠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氧氣的濃度標準是多少,然后通過設置對照組和控制變量法對在于實驗內容進行深入研究。這樣的實驗往往生動而有趣,十分適合在課堂教學中開展。
二、加強教學引導,巧用多媒體教學
在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中,相較于對知識內容的深究,很多的教師對于化學的基礎概念和應試知識的教學更加注重,這也導致學生往往只在這些方面花費時間精力卻沒有更多心思花在深入知識的探究上,進而導致學生科學探索意識不足,多樣化教學比重過低,從而未能形成學科學習的核心素養。這時候就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進行相關素養的培養。
在這樣的需求之下,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成了一種可以選擇的教學策略。初中課堂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別是學生在課余進行作業解決的時候,傳統的教育方式難以給予學生以一定的幫助,這時候我們利用新媒體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領域,為課本上的內容做出一些補充。我們作為老師可以將教學內容以網課的模式進行編輯。這樣一來,當我們的學生在完成課外作業的時候遇到知識點不熟悉的情況,就可以在家及時利用智能設備查看網課進行補充學習,同時也可以達到課堂教育的從學校到家的全面覆蓋,進而也豐富了我們的教學內容。
同時更進一步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課來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們在課外進行知識學習的學習效率。初中課堂的最大難點在于讓學生接受和運用課堂的邏輯模式進行思考,但由于課堂知識的抽象性,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抵觸情緒。通過新媒體教學視頻將抽象的邏輯推演形象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互聯網之下,各種新的教育平臺頻頻出現。這些教育平臺和軟件有利于進一步拓展閱讀課堂教學,化學教師可以借助平臺和學生、學生家長達成深入的交流,可以在這些平臺上找到更多教學資源,在借鑒和學習中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
三、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策略
除了以化學實驗和新媒體等新的教學形式來豐富初中化學的教學內容以外,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的思路上,教師也可以創新教學策略。在傳統的化學教學課堂上常常是化學教師的“一言堂”一直維持著老師單方面進行知識傳輸的現狀,這樣的教學效率確實很高,但是卻忽略了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效率。相對來說,課本知識主要是對抽象的化學知識的具體化,利用文字定義或者圖表展現其化學性質,將化學學科知識點更加直觀的呈現給學生。在從課本中學習相關知識時,學生實際上缺乏直接實踐,導致學生很難有直觀印象,且缺乏對技能與技巧類知識的掌握與感悟。教師唯有在實際教學之中轉變自身觀念,讓學生也參與教學,通過加大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來加深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程度,從而大大提升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對于其課后鞏固化學知識也會有大的幫助。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所需要牢記的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教學,就能收獲很好的成效。
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初中化學學科教學時,教師應在對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以及對于化學的學習興趣有著一定的了解以后,開展基于探究性學習的多樣化教學。采取多樣性的教學策略不僅使得學生能夠從書本上學到很多的化學學科知識,還能夠幫助他們延伸和拓展了其學習內容,提升了學習效果,并且在此過程中有效提高了其對于化學原理的認知和掌握能力,也使其在實踐中鍛煉了其主動探索科學事物的創新能力。也讓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周翔,李本富.精品課程與課堂教學的多樣性[J].西北醫學教育,2007(02):213.
[2]姚利民.論有效教學的多樣性[J].大學教育科學,2005(0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