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長永
摘要:以生為本理念是高職教育的方向指引,也是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核心訴求。在以生為本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也參與到班級事務或者學校事務的管理當中,從而確保教師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可與支持。所以,文章特此研究了以生為本理念下的高職學生管理策略,希望能夠為高職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以生為本理念;高職學生;管理策略
引言:
高職學生的管理工作很容易陷入到兩個極端,一個是過于相信學生自律能力的全盤放手,另一個則是嚴苛到極致的軍隊化管理。這兩種管理方式都不可取:全盤放手會導致學生缺乏約束,如此學生就可能會屢次違反校規校紀;而軍隊化管理對于學生的壓迫過重,很可能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所以,教師必須從學生自治以及預防疏導等角度入手,切實落實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讓學生度過美好的高職學習時光。
一、轉變管理觀念,尊重學生自主意愿
遵循以生為本理念的指導,高職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的管理觀念,從學生的角度去重塑管理模式,并且在管理工作當中做到時刻尊重學生的自主意愿。尊重學生自主意愿并不代表著要讓學生去自己決定一些管理事宜,而是在落實管理措施之前征詢學生的意見,如果大部分學生對即將實行的管理措施呈抗拒態度的話,教師就要思考這些管理措施是否科學合理。或者,教師也可以在落實管理決策以后征詢學生的意見,并且根據學生指出的問題去適當修改管理決策的落實方法,以匹配學生的需求和想法。
例如,關于班級內部分學生熬夜玩游戲的問題,教師就可以邀請班級中的一些學生開展一次決策討論會,共同商討解決策略。在邀請學生的時候,教師可以邀請一些平時比較喜歡玩游戲的學生,還要邀請一些平時飽受室友玩游戲吵鬧而無法安心睡眠的學生,把這些不同的學生聚集到一起共同進行商討。在商討的過程中,飽受困擾的學生可以提出部分學生熬夜玩游戲對其他學生造成的實際困擾;而玩游戲的學生則可以提出一些降低噪音的建議,以保證其他室友的睡眠質量。在不同訴求學生的共同商討之下,符合實際情況的管理措施就會快速成型并對解決此類問題起到作用。
二、重視心理疏導,預判學生心理問題
高職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時期,他們既要考慮畢業之后的何去何從,又要考慮如何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去強化和充實自己的能力。所以,飽受這些問題困擾的學生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重視對學生的心理疏導,而且還要在平時的工作當中去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在察覺到心理問題出現之前就及時采取措施。這樣,學生才不至于因為心理因素的干擾而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例如,教師可以在畢業季來臨之前申請一間教室作為心理咨詢室,并且邀請學生去咨詢室表達和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臨近畢業的學生們往往會有一種急躁的心態,他們之中的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沒有想好未來找什么樣的工作而苦惱,有些人則可能會因為面臨“畢業就分手”的情感問題而困擾。如果教師能夠提前和他們進行交流溝通的話,學生的這些焦躁情緒就有了釋放和傾訴的出口,此時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自然就會大大減少。
三、完善學生自治,強化班級干部職能
高職學生其實已經具備了自己管理班級的能力,而教師要做的就是選出其中能力最強的佼佼者,然后賦予他們足夠的班級管理職能,讓他們放手施為、大展拳腳。當然,在放權之前,教師也需要制定好足以支撐班級自治運轉的管理公約,完善班干部的評選機制以及考核機制,從而確保班干部的公權力受到所有班級學生的制約和監督。如此,班級自治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
例如,教師可以嘗試把班級考勤管理工作安排給班長負責,但是同時也要安排其他班干部進行監督,并且與各科教師保持密切聯系,以確保班長可以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而班長也需要具備有相應的管理權力,比如在班級學生遲到的時候,班長就應當要具備對遲到學生記錄扣分的權力,以確保班長能在考勤方面對學生形成震懾作用;而當學生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請假的時候,班長也要具備和教師溝通后準許請假的權力。這樣,班長才不至于因為不具備相關權力而不敢做事。當然,教師也需要定期和各科教師進行一次交流和溝通,從教師那里獲取到班長履行職責的實際情況,以避免班長顧及同學情誼而瞞報謊報考勤。這樣,班長的權力也就受到了監督,如此班級的考勤管理工作才會向著有序化、公開化的方向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貫徹以人為本理念首先就要轉變教師以往的管理觀念,尊重學生的意愿和想法;同時,教師還需要積極關心學生,及時發現他們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最后,教師更要建立起完善的學生自治制度,強化學生的自治自理能力。也只有在落實了上述管理措施之后,高職學生的想法和頭腦才能有施展的空間,他們的發展和成長才會得到助益和支持。
參考文獻:
[1]陳佳敏.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A2):192-193.
[2]袁佳.以生為本,了解學生思政需求——淺談如何提高高職思政學生管理的有效性[J].現代職業教育,2019(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