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君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在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成為初中生健康成長的三大基地,三者之間相互影響,教師、家長、社會對初中生的健康發展共同發力。而在我國農村地區,許多家長對家庭教育投入較少,由此導致農村家庭教育問題日益顯現,其出現問題的原因也呈現多樣化。基于此,本文以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現狀為切入點,解析了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策略。
關鍵詞:農村初中 ?家庭教育 ? 現狀 ? 途徑
一、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現狀分析
1.教育忽視化,依賴他人型
部分農村家庭雖然處于經濟發達地區,但大多數家長忙于生計,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甚至將教育權讓渡于他人。一所中學校長統計發現,全校共1000名學生,參加家長會的家長只有30%,代理家長高達400人。而部分家長由于工作無法準時參加家長會,因此就會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代為參加,還有大部分家長由于自己在外打工,并未參加家長會;還有部分家長直接將教育的責任全權委托給學校,認為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都是教師的責任,并且這種錯誤的意識已經在大部分家長心中根深蒂固。
2.未樹立榜樣,粗枝大葉型
農村生活節奏較慢,且充滿隨意性,家長或監護人在生活中常不拘小節,通常有著許多不良習慣,如不愛干凈、沉溺于電子設備、語言交流存在不妥、不準時等,這些習慣都會對初中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初中生往往喜愛內化家長或其他監護人的行為標準,如此會使學生在學校生活或日常生活中也養成愛講粗話、不講衛生、亂扔垃圾等不良習慣,這無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出現諸多不良行為,也會對學生的學習和今后的健康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再加上生活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許多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僅僅停留在成績上面,以成績去評價子女,忽視了子女的其他優點,對子女生活中存在的困惑、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更是置之不理。長此以往,學生在青春期容易產生叛逆、尋求獨立、喜愛和家長吵架等一系列問題。
3.教育隔代化,物欲至上型
雖然現在大部分家長愿意陪在孩子身邊,但白天都忙于工作,夜晚下班時間較晚,因此就將教育交給了爺爺奶奶,這種隔代教育會使孩子接受的思想過于陳舊,導致孩子的自我意識被削弱,不能獨立地解決困難。調查發現,在宜興市農村地區一所學校之中,共有初中生1008名,隔代教育者占57.8%,而其中70%的學生無法承受教師的批評。不僅如此,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家長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子女,只知道滿足子女的各種需求,樣樣順從,而當子女出現成績不好的情況時,只會責罵子女。
二、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問題的成因解析
1.家長素質問題
許多農村地區的家長都存在自身素質不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大部分農村地區家長的學歷比城市地區的家長低,導致他們在與孩子溝通時,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種種困惑;第二,農村地區的家長為維持生活,會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工作上,沒有閑暇時光關心子女的學習和生活,進而使得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應有的引導;第三,家長對教育存在隨意性,他們將教育權交給上一代長輩或是教師,不明確自己在子女成長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社會環境問題
農村地區的環境會對家長的思想與學生的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使得農村地區的家庭出現些許教育問題。首先,農村地區大部分學生會因為成績不好而直接輟學,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極大困惑或者學習成績不好時,在其他人的勸阻之下,家長可能勸子女退學或者選擇一門技術學習。其次,受農村地區大環境的影響,許多家長形成了攀比心理,使孩子也養成了貪圖享樂、花錢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不僅如此,農村地區的家長存在與教師聯系較少的現象,如此也會導致家長不知如何管教學生。
3.家長教育方式問題
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析:第一,家長并未真正重視教育,導致他們未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引領子女成長之時,采用的是簡單粗暴甚至暴力的行為管教子女,進而導致青春期的孩子出現了極為叛逆和不能有效調整心理的不良現象。第二,家長忽視了榜樣教育在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項細致且漫長的工作,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必須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這樣才能夠為子女做好引導工作。但是,目前農村大部分的家長綜合素質不高,以至于給子女潛移默化地帶來消極影響。
三、提高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1.重視家庭建設,發揮榜樣作用
研究發現,目前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在50%以上,原因就在于家庭,所以要想提高農村地區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須重視家庭建設。第一,要切實提高家長的道德素質,只有當家長自身擁有較高的道德水平,才能夠在引領子女的人格互動之中,以家庭的高尚情操和道德規范去影響子女,從而使子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第二,在家庭建設之中,家長要引領子女養成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是非觀和相處觀,讓子女學會與兄弟姐妹相處,并且對家長講孝德。同時,家長還要引領子女在適度范圍內使用金錢,切勿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第三,在家庭教育建設之中,家長要注重家庭的和諧性,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一定要停止使用家庭暴力,不要將子女與他人進行比較,并且在相處過程中,家長作為子女成長中的榜樣,要努力構建學習型、節約型、平安型家庭。
2.提高家長素質,發揮指導作用
家長的素質只有切實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為子女的健康成長鋪路。第一,家長要養成與時俱進、愛學習、喜愛接收新信息的習慣,以此才能夠在多元信息背景下學習新的理念、新的觀念,并切實地將正確的東西傳遞給子女。同時,家長的學習行為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使子女形成同樣的學習觀。第二,家長不僅要為子女學習成長提供指導,還要為子女的人生方向提供指導,所以家長要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切實了解學生成長過程中常見的一些心理問題,并幫助學生找到解決策略,從而使學生成為獨立、健康的人。
3.建立合作機制,發揮綜合作用
所謂合作機制,即家長和學校要建立有效的聯系,這樣家長才能更好地了解子女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學校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狀態和特點,并找到針對性的策略,為學生成長和學習服務。第一,學校應該建立家長協會,一有機會就引領學生和家長一起參加活動,從而為家長和學生的關系改善服務;第二,家長應該隨時與教師和學校聯系,切實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與教師進行商討,共同探討出解決策略,以此改變以往將教育全權委托給學校的不足;第三,學校應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努力地通過專題講座、教育論壇等形式,建立起高效的家校合作機制,使家長和教師都能在平臺上獲得成長,進而為家長形成現代教育理念,以及教師提高教學效率服務。
總而言之,農村地區家長存在素質不高、教育理念較為落后的問題,家長需要發現問題,并找到切實的路徑改變現狀,從而為子女創造優良的家庭環境。而學校應該發揮獨特的優勢,與家長建立家校合作機制,發揮農村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真正推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體化,從而使農村初中生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彭娟姣,王玉萍.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視界,2020(12).
[2]傅紀恩.家庭因素對農村初中生學業成績的影響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17.
※本文系宜興市2020年學科微課題“農村初中學生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代碼:YW-x/2020/040。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新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