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林
【摘要】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關鍵在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僅是識記幾個漢字,記住幾條語法,掌握幾種修辭,更應該是一種審美能力,一種人文情懷。讓優美的語言喚醒學生心中的熱愛,讓盎然的詩意充盈我們的課堂,讓語文課多一些熱淚盈眶的時刻。
【關鍵詞】語文素養;詩意課堂;情感教育
相信很多教師都一樣,走進語文課堂的第一天就在思考,語文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或者說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能給學生什么?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語文課特別是高中語文課越來越不受學生待見??赡芎芏鄬W生認為,花很多時間去學語文不如多做幾道數學題來得實惠,不如多背幾個英語單詞來得有效。因為提高語文成績似乎見效比較慢,還因為語文知識浩如煙海,不如理科知識脈絡清晰、體系完整。大多數學生覺得學語文有如老虎吃刺猬——無從下嘴。于是,面對語文成績,學生急,教師更急。于是乎,一堂堂語文課變成了純粹的練習課,一篇篇優美的課文被肢解得雞零狗碎。語文課堂也就變成了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受難場”,我們都焦慮、糾結、郁悶了。
筆者認為,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關鍵在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僅是識記幾個漢字,記住幾條語法,掌握幾種修辭,更應該是一種審美能力,一種人文情懷。離開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想要提高語文成績只能是緣木求魚、鏡花水月。語文課應該是輕松的、優美的、多情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心靈交匯,思想碰撞的殿堂。
語文學科說到底是一門語言學科,既然是語言學科那就應該回到語言的本質上去。漢語使用的是表意文字,漢字是音、形、義一體的文字。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更多注重的是文字的形和義,往往忽略了文字的音。這里說的音并不是指單個文字的讀音,而是指文學語言中基于平仄押韻對仗等手段營造出來的漢語獨有的內涵豐富、意境悠遠的音韻之美。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略論語言形式美》一文中,開門見山地提出:“語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為它們有整齊的美、抑揚的美、回環的美。”王力認為,語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說是語言的音樂美,雖然它們是屬于藝術的兩種類型,但是它們有相同的一點——音樂和語言都是用聲音來表現的。這種音韻之美不僅體現在古典詩詞中,現代文學作品中也隨處可見。
郁達夫《故都的秋》開篇第一句話是: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們總說“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墒菫槭裁床皇恰皝淼撵o,來的清,來的悲涼”?我們兩相比較,用心吟詠不難發現這里邊其實蘊含著平仄平的音韻節奏,猶如京劇舞臺上鏘咚鏘的行板,節奏鮮明而舒緩。構成語言中一種難以言喻的妥帖和優美。
老舍《我的母親》中有這樣一段話:及至聽說我還須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嘆出一口氣來。到我該走的時候,她遞給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熱鬧,我卻什么也沒看見,淚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淚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當日孤獨的過那凄慘的除夕的慈母??墒谴饶覆粫俸蚺沃伊?,她已入了土!寫到母親的逝世,老舍用了“入了土”三個字。表達死的意思漢語中恐怕會有幾十種。而要表現母親的逝世帶給作者的痛苦、哀傷、無奈,以及母親活著的時候未能盡孝的愧疚,母親死時不在跟前的追悔莫及,恐怕任何詞匯都沒有“入了土”這一聲哀嘆來的準確而動人心魄。
既然語文是語言學科,教語文也就是教語言,語文教學的中心就應該回歸文本回歸語言。說句老實話,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并不是創造者,頂多只是引領者。那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我們要做的只是指引學生進入文本、學習語言。至于感受什么,領悟幾何,那是學生的事,不是我們的事,切不可越俎代庖。語言本身的美才是詩意課堂的源泉。葉瀾教授說:“要想讓一片空地不長荒草,唯一的辦法是給它種滿莊稼。讓我們齊心協力在孩子們的空地上播撒善良、博愛、寬容的種子,那么,他們一定能結出累累碩果?!钡聡軐W家雅思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雅思貝爾斯認為,愛是教育的根本力量。我們通常認為愛會使人盲目,愛會使人忽略了對方的缺點。雅思貝爾斯認為恰恰相反,一個人的本來面目,只有在愛他的人眼中才會顯現出來,因為愛并非盲目的,它恰恰使人眼睛明亮。柏拉圖眼中的蘇格拉底,才是真正的蘇格拉底。愛與愛會在相同的水準上相遇,最大程度地實現人的潛能。所以,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里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我們的語文課堂更應該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愛的教育和美的教育的責任。讓優美的語言喚醒孩子心中的熱愛,讓盎然的詩意充盈我們的課堂,讓語文課多一些熱淚盈眶的時刻。
如,《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代表作,粵教版節選了一、六兩個部分。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敘述了他多年來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講述的中心是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者最終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變,超越了個體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帶入到了生命全體的融會之中。
史鐵生是一個深刻的人,《我與地壇》是部偉大的作品。這是一部應該跪著讀的作品,給人極大的震撼和啟迪,同時這也是一部龐雜而豐富的作品。原諒筆者用了“一部”做量詞,其實《我與地壇》不過是一篇15000字的散文。但,作家優美、豐富而準確的語言,面對苦難不屈而堅韌的精神,關于生死深入而超脫的思考,甚至對于整個自然生命全體的悲憫和關照,無不深深地打動著筆者。作為一篇教材,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的東西太多太豐富,“難以取舍”這是在備課時讓筆者欣喜又痛苦的事。
這是一篇散文,散文難教,難就難在教學思路不容易理清。但散文也好教,因為散文教學束縛限制較小,因而也最能展現教師的個性魅力。散文教學最應該把握的無外乎兩個東西,一是作家情感,二是作品語言。最終,筆者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為:一、體會地壇如何引領作家走出人生的困境以及作家對于苦難的深沉思考。二、抓住關鍵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綿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語言。重點放在品味語言,教學方法很簡單,就是誦讀品評。
教學過程中,筆者做的只是領著學生進入文本,深入情境。在品讀下面這段文字時,學生的發言很精彩?!胺鋬喝缫欢湫§F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p>
筆者問學生:“螞蟻想透了什么呢?”一個學生回答:“我不知道,正如我不知道你想什么一樣,但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的喜樂憂愁。”筆者又問學生:“蟬蛻這個比喻好不好,為什么比作空屋呢?”另一個學生回答:“因為蟬蛻是沒有生命的,所以寂寞如一間空屋?!薄瓕W生們精彩的語言表述讓筆者很是驚喜。
《我與地壇》一節課下來,筆者和學生們一起經歷了一次靈魂的洗禮,煎熬著、感動著、思考著、快樂著,而我們都很享受這樣的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力.王力文集(第19卷)[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2]葉瀾.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中國科技出版社,1981.
[3]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三聯書店,1991.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