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語文教育具有較強的基礎性特點,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學是后續語文學習的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高質量的語文教育也能對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谛W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教師應當積極推動語文教學模式的有效創新,探究性教學模式主要強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有效探索,是實現教育學均衡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文章分析了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結合實際教育工作經驗與小學生語文學習特點,提出了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小學語文;應用策略
一、 引言
語文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高質量的語文教育,不僅要重視對學生語言知識能力的教育和引導,同時也要格外關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以探究性教學模式為基礎,更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與共鳴。當前許多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對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做出了一定的嘗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開展探究性教學的同時,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探究活動流于形式,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無法得到保障。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必須積極轉變語文教學思路,以探究性教學模式為基礎,不斷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革新。
二、 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一)有利于強化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認知能力尚不成熟,小學生正處于思維能力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嘗試以多種教學手段為依據,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合理的引導。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有效規范,讓學生在解決和分析語文學習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更加深刻的啟發,從而起到思維強化的作用。相較于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探究性教學模式,更加強調對學生語言能力以及思維方式的合理引導,在圍繞語文知識進行有效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二)有利于強化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語文教育本身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合,在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需要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讓學生能夠了解教學大綱內要求的各種字詞知識。另一方面也要以探究式教學為基礎,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語文知識,并且提高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實際上學生在對語文知識進行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了解知識應用方法的過程,在不斷地探索和思考中,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知識的應用方式。
(三)有利于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對語文知識的深入探索,一方面需要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價值,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在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做出有效指導,并且讓學生做到自主探究,圍繞小學語文中涉及的相關知識,讓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填鴨式授課方式,探究性教學模式更加關注學生在接觸語文知識時的具體表現,學生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成為教師觀察的樣本,通過對教學經驗的不斷總結,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做出更加直觀的指導。
三、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探究活動形式單一
當前,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忽略了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教育價值,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沒有充分考慮教學形式的合理創新,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的影響。許多教師只是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選擇較為熟悉的一種探究模式進行教學,卻沒有真正考慮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這就導致探究性活動對學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得到有效發揮。此外,由于探究活動的形式缺乏新意,導致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十分被動,學生自身缺乏探究熱情的情況下,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價值難以得到體現。
(二)教師對探究活動過分干涉
教師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同時也在學生語文學習生涯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但是目前許多教師一味地強調自身的主導價值,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在參與探究性活動的過程中缺乏開放自主的空間。許多教師不僅為學生安排了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同時也對學生的探究過程提出了具體要求。這就導致學生只能按照教師預設的流程進行探究,而無法真正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面對教師的干預,學生容易感到無所適從,導致探究性教學模式,在思維能力鍛煉方面的作用缺失。
四、 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
(一)基于教學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這是應當充分關注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規律,對探究性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做出適當的調整,讓學生能夠始終保持對語文知識的探究熱情。教師應當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相關的教學準備,根據小學語文教學的側重點,對情境教學的有效實施奠定基礎,確保學生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這首先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創設教學情境,在考慮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合理地選擇創設情境所需的材料。無論是利用音樂渲染氣氛,還是利用圖片和視頻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這些都可以成為創設情境的重要方法。此外,教師還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以多媒體設備為載體,對情境相關的圖片和視頻素材進行加工,通過這樣的形式直觀地還原教材中體現的具體場景,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深刻。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觀潮》一課為例,在開展情境化的教學活動是教師首先需要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和梳理,讓學生能夠透過文本基本了解錢塘江大潮的發展變化特點,并且學習作者采用的描寫方式。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作為展示教學資源的重要工具,通過圖片和視頻素材更加直觀地展示錢塘江大潮的變化特點。漲潮前的波瀾不驚,漲潮過程中的波瀾壯闊,以及漲潮后的意猶未盡,這些觀潮的體驗都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更好地還原在學生面前。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教師應當對學生提出明確的探究要求,讓學生思考錢塘江大潮具有哪些特點,作者是如何系統性地描述錢塘江大潮的漲落過程。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能夠得到充分調動,并且從所見所聞著手分析,對課文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梳理與總結。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始終保持探究欲望,并且有效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二)通過合作學習提高探究效率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在遇到難以理解的小學語文知識時,學生容易產生挫敗感,僅僅憑借學生個人的力量,很難系統全面地掌握語文知識。這是應當嘗試在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以及性格特點,將小組人數控制在2~4人。分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性格內向的學生與性格外向的學生放在一組,讓學生能夠實現性格互補,同時也要將學習能力較強與學習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放在一處,讓學生能夠實現相互幫助。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為學生布置相應的探究性任務,讓學生能夠明確探究的方向,并且進行合理的互動討論,通過觀點之間的相互碰撞,迸發出新的靈感,確保探究活動能夠有所收獲。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蝙蝠和雷達》一課為例,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圍繞蝙蝠和雷達的關系進行有效探索,要求學生在互動討論的過程中思考蝙蝠與雷達有著怎樣的聯系。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能夠透過課文中所講述的故事,分析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對蝙蝠的生物現象進行分析,就不會發明出雷達這一先進的科技。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從自然界中獲取靈感而發明的,學生能夠通過自身對科學信息的了解,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在激烈的合作探究活動過后,教師還應對學生所講內容進行總結,并為學生搭建成果展示的平臺,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熱情。
(三)借助微課進行課前自主探究
為了有效凸顯學生的主體價值,教師應當格外重視對學生預習活動的引導,借助微課讓學生在課前做好自主探究,為課堂上的高質量教學提供基礎。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能夠充分熟悉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能夠以導學案的形式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的5天為學生下發導學案,并且推薦適合的微課材料,讓學生能夠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完成導學案,并且以導學案為基礎,實現有效的自我探究。教師在設置導學案時,需要考慮導學案本身的難易度,避免難度過高而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避免難度過低而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還應格外重視對學生自主探究結果的總結,在課程開始之前回收導學案,并能充分關注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取得的成果,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優化語文教學流程。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為例,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應當以導學案的形式對學生提出自主探究的要求,引導學生圍繞“20世紀為什么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主題進行自主的探索。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能夠結合課文主題,對語文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聯系課文中所體現的科技成果,驗證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觀點。教師同樣需要重視對微課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在課程開始之前讓學生嘗試基于微課進行獨立思考,積極聽取專家的意見,嘗試對課文內容進行解析。在脫離教師監督和管理的情況下,學生只能憑借自身的力量對語文知識進行探索,這樣一來語文教育在學生思維能力成長方面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四)圍繞探究活動表現優化評價
教學評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教師的評價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方向,結合教學評價的這一功能,教師應當格外重視對探究性教學活動的合理評價與指導,讓學生能夠了解自身在探究活動中存在的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組織和協調能力,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合理的監督,并且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有理有據,確保學生的學習表現能夠得到充分的認可。此外,教師還應嘗試建立多元主體的評價機制,除了由教師對探究活動進行評價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做出自我評價以及同學之間做出相互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評價活動變得更具科學性。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探究性教學模式,這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不斷強化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必然要求。在組織和實施探究性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一方面以情境教學為基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也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通過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相互交融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動,并且獲得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教育價值,憑借高質量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宗建林.讓學引思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探討[J].求學,2020(11):25-26.
[2]沈娟.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7):136.
[3]井詠梅.探究性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藝術,2020(4):41.
[4]張隨元.探究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0(35):88.
[5]劉虎佐.小學語文探究性開放式閱讀教學探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2):145-146.
作者簡介:
王娟,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關鎮水泉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