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其艷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生的計算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計算能力作為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對后續的數學學習生涯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小學是接觸數學計算的初始階段,但是受到學生認知等因素的影響往往使計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并存在很多熱點問題,因此本文主要就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及其措施展開研究,希望通過簡要的分析可以給相關的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幫助教師解決小學計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熱點問題;措施分析
對于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研究,主要的原因是數學計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計算教學的基礎就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階段。另外就是我國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有很久遠的歷史和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式。不過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對于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點研究計算教學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趨勢。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時候需要研究熱點問題,認真分析尋找優化措施,利用這些手段不斷提升計算教學的效果,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計算教學能力。
一、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性
首先就是數學計算在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應用廣泛并且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計算是很多領域的必備技術,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手段之一。如今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最基礎的部分都是計算,即使是計算機技術也離不開基本的算法,另外醫學、航天、信息通訊等都是在計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除了這些先進的技術,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蘊含著計算的原理,所以加強對數學計算的學習對于人們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作用,對國家科技以及經濟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作用。其次就是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思維能力和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數學計算包含很多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這些概念和計算方法之間存在很大的關聯性,有利于滲透數學思維教育理念。其實學習數學計算的過程就是發展數學思維和邏輯能力和過程,數學計算的公式和法則之間有很強的邏輯性,學生在掌握這些知識的時候就需要經歷從抽象到具象的思維轉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最后就是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教學占據了很多的課時,學生通過接受計算教學可以逐漸培養自己的學習習慣。
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的熱點問題
(一)目標定位模糊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緊密,很多知識內容都是為解決生活問題所服務的,其中計算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出一定的應用性。學生通過接受計算教學,可以掌握簡單的或者復雜的計算方法,這可以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比如學生學習了加減乘除計算方式后,能夠自主去商店購物。但是當下小學計算教學中卻存在著目標定位模糊的問題,很多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并沒有給學生明確的指導,將計算知識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將關注點放在計算結果上,并沒有對計算過程都有過多的關注,久而久之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無助感,不清楚學習計算有什么樣的作用,從側面降低了計算教學的效果。
(二)教學方式過于陳舊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軟件如同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教學工作也實現了教學現代化。小學計算教學本身是一項十分枯燥的工作,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往往不高,教師更需要將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軟件應用到小學計算教學中,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然而據相關的調查顯示,目前數學教育工作者并沒有及時更新教學方式,依然采用題海戰術給學生展示計算教學的方法,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題海戰術顯然不符合學生學習特點,使學生在打基礎階段出現問題。
三、解決小寫數學計算教學熱點問題的措施
(一)創新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參與熱情以及課堂教學開展的效果,所以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限制,在課堂中借助學生熟悉和喜歡的元素將其融入到計算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比如電子白板的使用方式以及微課制作方式的學習,提高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
《加與減(一)》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的重點學習內容之一,本章節是教材下冊的第一個知識點,從中可以看出本章知識點在整個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加與減(一)》是以計算為主要內容的章節,旨在讓學生在學會20以內數的基礎上會簡單地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在明確教學目標以及在整個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給學生設置輕松愉快的游戲環節,比如在這里教師利用多媒體軟件給學生創設了灰太狼抓懶羊羊的游戲場景,喜羊羊正在開生日派對,在生日派對上喜羊羊一共邀請了沸羊羊、村長、美羊羊等14個小伙伴,在這時候灰太狼悄悄地潛入喜羊羊家,并從背后抓走了懶羊羊,問這時生日派對上還有多少小伙伴?教師通過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以學生的生活經歷作為切入點,給學生建構了熟悉的情境,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當問題提出,很多學生將會參與到討論中,并積極地展開計算14—1=?在《加與減(一)》教學中,教師實現了教學方式的創新,使原本枯燥的計算教學工作變得更加生動,提高了計算教學的教學質量。
(二)引入生活元素,搭建生活化場景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所以在學習數學計算時候教師應該將知識學習回歸生活,給學生引入生活元素,搭建生活化場景,使學生在參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同時,在引入生活元素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興趣關注點,這樣才能夠更有針對性地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場景。同時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也可以加強學生知識的實用性,幫助學生將學習的計算知識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知識轉化的能力以及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數學計算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其他領域充分使用這種能力,發揮數學計算的價值和作用。因此教師構建生活化場景、將生活元素引入到計算教學中,是有效提高數學計算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
《2-5的乘法口訣》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章節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掌握2-5的乘法口訣,并能夠利用所學口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此,教師可以給學生搭建生活化的情境,將學生放入生活情境中。比如教師給學生搭建了超市購物的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其中的顧客和店主,模擬買鉛筆的場景。在情境中教師規定一根鉛筆兩元錢,然后讓學生自主購買鉛筆,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可以自主購買兩根鉛筆、三根鉛筆、四根鉛筆等等。在本章節的知識教學中,教師將計算教學內容融入到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不斷運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強化了對乘法口訣的鞏固。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階段是學生培養數學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涯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這個時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就是要求學生書寫認真,無論是日常書寫還是考試都需要做到書寫規范、正確、整潔、在寫數學公式的時候要注意書寫的格式;第二就是做試題的時候認真審題。由于小學生自身身心發育不完全,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讀題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錯漏,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審題不清直接影響學生解題。因此在日常學習的時候教師需要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對題干關鍵的地方可以做標注提高學生對關鍵點的重視程度;第三就是要養成檢查和驗算的習慣。基本上要保證學生計算的正確率最好的方法就是檢查和驗算。學生養成檢查和驗算的習慣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計算的過程出現失誤;第四就是提高自身的估算能力。加強的估算能力可以讓學生對計算的結果有大致的概念,通過估算可以驗證計算結果的準確性;第五就是養成反思的習慣。學生在解一些和生活有關的計算問題時,可以將計算的結果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可以驗證結果的準確性。
(四)注意使用分層和多樣化的練習形式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離不開練習的鞏固和強化,通過反復的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和計算水平,但是這種練習不是單純機械性的練習,而是需要經過精心安排,因此教師在布置練習的時候就需要注意分層。所謂的分層就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實力和基本情況讓學生選擇練習題型的難度,確保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題型。比如教師在講解“三位數乘兩位數”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就可以給出一些計算題讓學生選擇想解答的試題。等學生解答完試題之后對學生的解題情況進行評價,給予學生指導幫助,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解題速度和質量。另外就是注意練習形式的多樣化。教師在計算教學的時候使用多樣化的練習形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教師可以使用的方式有:將數與形結合練習,幫助學生理解解題的思路;選擇有代表性的試題種類,幫助學生有針對性的理解計算知識;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練習,比如學生可以通過動手制作學具、寫數學日記等形式鞏固分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
結語: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夯實基礎的階段,而小學計算在整個數學學習生涯中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深入剖析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熱點問題,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將生活化的元素引入教學過程,推動我國小學計算教學工作的發展。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除了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之外還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維模式和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之后的學習。本文對于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熱點問題和措施進行分析,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提供參考,完善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師將數學計算教學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也可以提高數學計算的實用能力,并且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知識的應用水平,對于提高小學教學質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金花.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的熱點問題思考[J].讀寫算,2021(08):137-138.
[2]牛平平.分析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的熱點問題與思考[J].新課程,2021(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