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摘要:多元化教學法是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以及時代的不斷發展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此方法與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同,此方法能夠將知識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而且會使知識充滿趣味性,使得學生對知識充滿學習的欲望和探究的興趣。小學數學知識比較繁瑣且復雜,計算類題目會比較多,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時難度會比較大,所以小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學習并沒有多大的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就可以將多元化教學法應用到數學教學中,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有學習的自主性和興趣。
關鍵詞:多元化教學法;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引言:小學數學作為三大主科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數學知識的學習會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計算能力,而且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極強,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見到數學知識的影子,所以數學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依舊過于單一且傳統,在教育不斷改革的今天,這樣的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現在的教學理念,同時也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和創新,對多元化教學法進一步分析和探究,將其與數學教學相結合,給予學生一個全新的數學課堂,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有全新的學習體驗。
一、課前導入環節與問題教學法的結合
在剛剛開始上課的這一小段時間里,學生的情緒還是很興奮,還沒有從下課時的放松狀態中回過神來,仍然會有一些學生竊竊私語討論下課時發生的事情,因此,在這個階段是不適合教師開展知識教學活動的。教師需要利用這段時間做一個有效的課前導入,使得學生能在課前導入環節回歸學習狀態,以最認真的學習態度面對接下來的知識學習。
以《長方形和正方形》這節數學知識的教學為例,剛剛上課時,數學教師看到學生們的狀態很懶散,有的學生甚至還在和同伴說著下課的趣事,這樣的學習狀態肯定會影響聽課的效率。這時教師就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不同形狀物體的圖片,學生對這些形狀各異的物體感到很好奇,就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觀看圖片上,這時數學教師就可以提一些問題“同學們能夠說一說這些物體都是什么形狀嗎?這里邊有多少個長方形物體?又有多少個正方形物體呢?”學生對這些問題很感興趣,也就會認真的去思考這些問題,這時學生就已經恢復到了良好的學習狀態,數學教師的知識教學活動就能順利的開展了。
二、課堂講解環節與微課教學法的結合
數學知識抽象又難以理解,學生會經常陷入數學學習的困境中,這就使得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了挫敗感,學生上課時的聽課態度就會非常消極,這并不利于學生學習新知識,學生這樣的狀態,數學教師的講解也是在做無用功。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就需要運用微課教學法講解數學知識中比較抽象且難以理解的部分,使得學生學習難點知識時就會更容易一些。
以《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節知識的教學為例,這部分知識的重難點就是學生要掌握小學加、減法的算理、計算法則以及小數進位、退位加減法計算。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知識時,就可以運用微課將這部分知識的重難點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微課的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時間短且有針對性,學生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根據微課視頻的講解理解這部分難點知識,這樣的方式教師的教學效率會有所提升,學生也能在課堂上掌握教師所講解的所有知識。
三、課后作業環節與分層教學法的結合
小學數學教材中大多都是計算題和應用題,所以數學作業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能為了教學任務而布置一些超綱或者難度太大的數學作業,作業量要適中,作業的難易程度也要與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相匹配。教師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分層布置作業,這樣的作業才是有效的有意義。
以《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節知識的教學為例,教師知識講解完之后需要布置一些作業讓學生鞏固和運用今日所學知識。布置作業時就需要對作業進行分層,對于這部分知識理解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背誦和抄寫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對于另一部分知識理解和掌握較好的學生,教師就可以布置一些小數進位、退位的計算題和應用題。這樣的作業使得每一個學生不會有過重的作業負擔和壓力,而且還能將自己上課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和運用,使得自己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
總結
總而言之,多元化教學法與小學數學教學的結合是符合新時代教育改革要求的。數學教師在課前導入環節應用問題教學法,使得學生將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在數學課堂上,為接下來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做鋪墊;在知識講解時運用微課教學法,使得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時更輕松一些;在課后布置作業時運用分層教學法,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有效的運用。將多元化教學法貫穿與整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生全程都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得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有效得到了提升,學生也會在有限的課堂中盡可能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胡勇. 芻議多元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上),2018(05):100.
[2]王安. 借多元化教學法助力小學數學教學[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