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后習題是教師把握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每堂課后的習題設計都圍繞單元訓練重點,逐步強化、加深。因此,要緊扣課后習題,使學生在理解概括、朗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各項綜合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如此才能“厚”實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課后習題;語文素養(yǎng);統(tǒng)編版教材
課后習題是教師把握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因此,如何緊扣課后練習,落實語文要素,厚實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習成效,是我們一線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統(tǒng)編版教材采用雙線組元方式進行編排,一條線是“人文主題”,另一條線是“語文要素”。“語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交際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語文要素的點分布在各單元中,每個單元的單元導語都提出明確的要求,每課后的習題設計都圍繞單元訓練重點,逐步強化、加深。因此,如何緊扣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在落實語文要素,厚實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 問答理解,增強概括能力
問答理解類的習題最常見,這些習題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表達特點,感知和把握課文整體。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取文本信息,整合信息,經過了閱讀、理解、概括的整個過程。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白鷺》課后第2題,要求學生為課文第6~8自然段中描繪的三幅優(yōu)美的畫起個名字。這是一道信息提取題,作者郭沫若把白鷺比作一首精巧的詩,第2~4自然段,作者描繪了白鷺詩意的外形,突出了白鷺的外形美,在第6~8自然段中,作者又細膩地描寫了白鷺優(yōu)雅的活動。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在每個自然段中提取一個重點詞語,學生很快提取出了“釣魚、望哨、低飛”三個詞語。接著,筆者讓學生再讀這三個自然段,模仿郭沫若詩意的語言,來為每幅圖畫起個名字。學生交流出了“釣魚圖”“望哨圖”“低飛圖”,我建議大家還可以附上時間、地點等信息,這一下就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大家興致勃勃地思考起來,交流的結果非常令人驚喜:“田野獨釣圖”“清晨望哨圖”“黃昏低飛圖”。在完成這道題的過程中,學生理解文本,提取有用信息,概括表達,學生的概括能力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又如,《冀中的地道戰(zhàn)》課后的題目是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地道戰(zhàn)取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筆者布置學生和課前的要求結合起來,帶著問題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記下時間。第一遍,先默讀課文,記下所用時間,第二遍,邊讀邊做批注。學生讀課文,提取信息,做批注,理清了課文內容:創(chuàng)新斗爭方式、地道不計其數、地道樣式多、作用大、地道出口隱蔽。至此,學生感悟到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把批注內容連起來說一說,就很好地回答了這道題目。
此類問答理解類的習題,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理解感知運用能力,在平時的課堂中堅持練習,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二、 感情朗讀,提升朗讀水平
朗讀,將文字轉化成為有聲語言,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朗讀是極為重要的語文學習方法,又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因此,重視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統(tǒng)編版教材對不同年級、不同文體提出的朗讀要求各不相同。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們應該根據課后的要求,用各種形式訓練學生的朗讀,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并通過朗讀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課后第2題,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來體會他的內心世界,并進行感情朗讀。本篇文章,寫的是毛主席接到電報,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犧牲,他忍著悲痛,做出了把岸英安葬在朝鮮的決定。文中為突出毛主席矛盾、痛苦的心情,對他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只有找出這些語句,細細品析,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毛主席的內心世界,繼而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在交流“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強忍著……,……眷戀”這句話時,學生找出了動作“站”“仰”“望”,以及神態(tài)描寫“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感悟到毛主席對兒子的深切思念,希望再見兒子一面。學生低沉、緩緩的朗讀,把大家?guī)肓水敃r無比悲痛的情境中,體會到了毛主席的喪子之痛。學生繼續(xù)交流找到的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的語句,這些語句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毛主席在愛子毛岸英去世后的悲痛心情,以及他不同于凡人的寬廣胸懷。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小組朗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讀出毛主席的矛盾、痛苦的心情,以及抉擇時的果斷,領略他的偉大情懷。
另外,有些課文后的習題中明確要求“分角色朗讀”“邊讀邊想象”等,這樣的朗讀,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積累,既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能感悟語言意蘊。因此,教師應該根據課后的不同朗讀要求,明確朗讀教學的目標,緊扣朗讀訓練的要點,長此以往,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三、 小小練筆,豐富寫作技巧
課后小練筆是學生理解感悟文本后,有了新的思想認識,收獲了情感體驗,有自己的想法要表達。這樣的練筆比較具有針對性,以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為突破口,以激發(fā)學生情感、發(fā)展思維為重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這樣的練筆讓學生有抓手,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課后的小練筆要求是:花生會讓我們想到那些默默無聞做貢獻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會想到哪些人?選擇其中一個,試著寫一段話(竹子、梅花、蜜蜂、路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情感。”《落花生》課后的這個小練筆,正是緊緊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展開的。課堂上,筆者和學生一起研讀課文,明白文章寫出花生經濟價值大,但是花生有著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并知道了父親借花生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就是借物喻人的寫法。在把握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說說“竹子、梅花、蜜蜂、路燈”這些事物有什么特點?讓你想到哪些人?學生通過討論,認為竹子具有虛心(空心)的特點,讓他們想到了虛心求教的孔子以及班級里的同學;梅花具有不畏嚴寒的特點,警察和解放軍叔叔就是這樣的人;蜜蜂非常勤勞,馬路上的清潔工,工地上的建筑工人正是如此;路燈無私奉獻,科學家、教師也具有這樣的品質。理清了思路,筆者讓學生選擇其中一種,先寫寫事物的特點,再寫想到的人,注意描寫出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在完成小練筆后,筆者請個別孩子上臺交流,大家點評,指出優(yōu)缺點,再與同桌交流互評互改。學生的表現讓人欣喜,一篇篇短小精致的美文呈現在大家眼前。
課后小練筆的形式多樣,《獵人海力布》課后小練筆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給“海力布”石頭寫一段話,介紹它的來歷。這樣的小練筆是對課文內容的言語重構、整合;《慈母情深》課后小練筆是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我”拿到錢會鼻子一酸,并將自己“鼻子一酸”的經歷寫下來。這是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真實感受,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還有的小練筆是抓課文的空白進行想象,順著課文的結尾進行續(xù)寫等。
課后小練筆是在學習了課文之后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是讀與寫結合的一個較好的方式,不同類型的文章讓小練筆的方式內容變化多彩,豐富了學生的寫作技巧,鍛煉了學生的思維,一舉兩得。
四、 交流討論,鍛煉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能力在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要,但口語交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一個長期持續(xù)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的引領作用顯得愈發(fā)重要,除了課文中安排專門的“口語交際”課,教師應多多依托課后的習題,在教學活動的各環(huán)節(jié)中來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跳水》課后第4題是一個交流討論題,讓學生說說在那個危急時刻,船長是怎么想的?他的辦法好在哪里?這樣的討論題,應該在基于對課文內容全盤理解掌握的基礎上進行。筆者和學生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分析了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猴子機靈敏捷,孩子不服輸也欠考慮,船長冷靜機智。此時,再讓大家聚焦到這個問題上來,筆者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內發(fā)表意見,然后推薦一個代表進行集體交流,代表的交流集中了四人小組的整體意見,能把問題回答得更加詳盡周全。大家的意見比較一致,都認為船長會想:“孩子站得這么高,爬下來不可能,如果摔到甲板上,必死無疑。”他的辦法好在哪里,學生開始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的認為當時海面風平浪靜,孩子跳水后不會被海浪卷走,容易獲救;有的認為水手們都閑在甲板上,他們水性好,這么多人一起救孩子,一定沒問題……交流時,學生的小眼睛里閃爍著興奮的光芒,筆者順勢又拋出一個問題:如果孩子被槍指著仍不跳水,船長會怎么辦?此時的教室里一下炸開了鍋,學生激動地討論著,筆者示意學生靜下來,把認為船長會開槍或者不會開槍的理由思考清楚,并且組織好語言再次進行交流。此時的學生冷靜了下來,有條理地述說著自己的想法,并在認真傾聽同伴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著自己的理由,精彩的觀點如雨后春筍,教室里不斷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樣的討論交流,與課文內容有機銜接,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能促進學生動口的積極性。如果這樣的討論交流多一些,教師組織得周密一些,對發(fā)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課后的習題,精心設計好口語交際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讓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五、 選做練習,豐厚綜合實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學科,“新課標”提出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觀點,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意識地利用學習、生活等資源,嘗試運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和能力,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進行活動實踐,激發(fā)學習興趣,發(fā)展語文能力。統(tǒng)編版教材課后習題中創(chuàng)造性地出現了“選做”練習,“選做”練習形式多樣,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益處多多。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將相和》課后選做題是讓學生選一些詞語或句子,寫在卡片上,比比誰能一眼看完卡片上的所有內容。指向的是本單元中“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這個語文要素。筆者布置學生每人制作了一張小卡片,然后四人小組一起給卡片標好序號,一人看卡片,其余三人記錄時間,評比出閱讀速度最快的學生,并讓他(她)傳授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結束后推薦組內代表在全班交流。大家各有妙招,交流得頭頭是道,把原本枯燥的內容變成了個個都愿積極參加的活動,不知不覺中大家掌握了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提高了閱讀速度。《牛郎織女》課后的選做題是讓學生找找課文中不可思議的地方,再到其他的民間故事中找出不可思議的情節(jié)。這樣的題目其實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民間故事“情節(jié)夸張、充滿幻想,表現人們美好愿望”的特點。學生在讀、找的過程中,發(fā)展了思辨能力,進一步加深了對民間故事的喜愛。
“選做”題還有查找資料,以及學課文人物的做法解決困難等,對提高學生動手搜集資料,整合信息的能力非常有益,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恰當地用好“選做”題,對學生而言,就是綜合性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綜合能力會不斷提高。
六、 結語
總之,課后習題是統(tǒng)編版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認真解讀,緊扣課后習題,落實語文要素,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厚實語文素養(yǎng)。
作者簡介:
朱維虹,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新區(qū)小學。